上一期,通過對比同期歐美等發達國家冷鏈成本、冷鏈流通率等冷鏈物流指標,指出了我國冷鏈物流存在的幾個問題:
■ 冷鏈標準化不完善,表現在冷鏈標準覆蓋領域不全,無法統一冷鏈標準;
■ 現代化冷鏈設備缺乏、分布不均衡;
■ 資源整合度低,“斷鏈”問題突出等。
本期,我們將根據目前冷鏈市場的現狀,展望未來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
機遇與挑戰并存,現階段我國冷鏈物流雖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但近幾年卻受到眾多資本方的青睞,各種跨界收購和合資公司悄然完成。
2018年,夏暉與順豐成立合資新公司,太古冷鏈被萬科收購;2019年5月,九曳供應鏈率先完成C+輪融資。
冷鏈物流的黃金時期似乎已經到來,房地產商、快遞公司、電商、設備制造商等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紛紛加入冷鏈競賽當中。
從整個大環境來看,冷鏈物流的發展正逐漸進入快車道,并有如下趨勢:
No.1 生鮮電商助力冷鏈變革
互聯網的發展對信息獲取成本的降低促進電商崛起,各種生鮮電商開始嶄露頭角,給冷鏈物流的發展提供了絕佳契機。
01 擴大冷鏈市場規模
從整個生鮮電商市場來看,目前還處在多方混戰局面,主要包含三個梯隊(如圖1)。
圖1 我國生鮮電商分類
■ 第一梯隊以阿里、京東等老牌綜合性電商為代表,它們具有眾多客戶基礎以及強大的品牌優勢;
■ 第二梯隊以優菜網、浦電網為首的垂直電商平臺,這些后起之秀沒有老牌電商的雄厚實力,因此更加關注細分領域,貼近客戶的需求,在某一領域做大做強;
■ 第三梯隊則是以永輝超市、華潤萬家為代表的傳統超市涉足生鮮電商。
這些生鮮電商平臺巨大的流量為冷鏈物流企業提供了大量訂單;同時生鮮電商的發展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涌入,尤其是社區團購倍受青睞,融資規模越來越大,且資金逐漸向頭部聚攏,顯示出市場逐漸進入整合的趨勢。
02 升級冷鏈物流模式
雖然生鮮電商百花齊放、數量眾多,但是大部分企業還是處于虧損狀態,這主要在于冷鏈產品保管的高標準和冷鏈物流服務的不完善造成的嚴重損耗。
因此,探索出適合的冷鏈物流模式對生鮮電商顯得十分必要。
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本身就不像電子產品這類人造產品容易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致使大電商繞過復雜的多級批發商網絡,直接向原產地農民進行采購,基地直采的模式興起。
這樣不僅能從冷鏈源頭把握產品的質量,并將終端的消費需求準確傳達給生產地農民,對他們的產品標準進行把控;還能減少中間多個批發、中轉流程,產品采摘后直接分揀、包裝、運輸,節省15%左右成本。
另外,新零售時代下生鮮電商開始嘗試“去中心化”的物流配送模式,通過去庫存來減少成本的投入和冷鏈產品的損耗。
如出現門店和倉庫功能合二為一的“門店倉”模式;深入社區、更加貼近消費者并且投資較少的線上社區O2O前置倉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物流一體化突破的“門店前置倉”冷鏈倉配模式。
這些新的配送倉儲模式不僅滿足了客戶對品質和服務的需求,同時也能改變從中心倉庫直接發貨成本太高還會受到交通狀況等條件的限制。
03 推動第三方冷鏈物流平臺興起
在強調線上線下融合的時代,生鮮電商對冷鏈物流的依賴度極高。
大型電商平臺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他們會選擇自建冷鏈物流,打造自己的冷鏈供應鏈平臺,逐步發展成第三方冷鏈平臺。
由于第三方冷鏈物流平臺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周轉率、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優勢明顯,再加上冷鏈物流投資巨大,即使是自建物流的生鮮電商也離不開第三方平臺。(如圖2)
圖2 生鮮電商物流業務分配圖
隨著冷鏈電商的崛起,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的人群更加廣泛,客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需要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同時還要盡可能降低成本,實現物流的透明化,即知道貨從哪里來,運輸途中的溫度、質量做的怎么樣。
顯然,傳統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已無法滿足這種要求,更加數字化、平臺化的一站式第三方冷鏈平臺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這種平臺線下不斷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通過數據優化整合各種冷鏈物流資源,開放平臺吸納社會上的空置閑散流動資源提供冷鏈物流服務,提高平臺運營率;線上利用互聯網平臺,為需求方提供一站式冷鏈服務和各種冷鏈資源交易。
No.2 “智慧化”冷鏈技術助推冷鏈產業標準化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誰率先掌握了最先進的冷鏈技術,在這場競爭中便擁有了主動權。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積極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是實現飛越的關鍵。
在日本、加拿大、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廣泛運用了自動化溫控檢測技術,實現產品低溫環境下分等級運輸和產品的監管溯源。
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Thomson Group不僅擁有自動化水平極高的大容量冷庫,同時公司所屬的“三段式”冷藏車通過衛星監控和自動控溫,可以同時運送三種不同溫度下的貨物。
日本冷運則通過使用保冷車和冷凍車兩種不同運輸設備,其中冷凍車中搭載有實時監測溫度的記錄器,幫助工作人員判斷溫度變化的時間和原因;雖然保冷車本身不具有制冷功能,通過保持低溫運輸貨物,但車內有GPS和通信裝置,可以發送車輛位置和開關門等信息。
上述企業在溫度、油耗、車廂開門次數等方面實現了全面監控與管理,但還無法做到發現溫度變化及時進行處理,只能等到事后尋找原因。
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逐漸成熟,未來將與冷鏈行業深度融合,在智能匹配、數據采集處理、物流信息溯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打造智慧冷鏈物流。
在倉內運營方面,通過艙內搬運機器人,運用自動識別技術、自動化技術實現倉內無人化管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進步,未來不僅能夠對車輛實施高效率調配,對位置實施定位,監測溫度,同時還可以通過遠程溫控技術調控溫度;
現階段基于電子化軟件技術開發出的OMS、WMS、TMS系統被很多企業采用,有利于整體效率提升,未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其功能將更加完善,規模較大企業對各個分散環節的管理將更加方便,真正打通整條冷鏈。
更多先進冷鏈技術的運用將會提高全程冷鏈可視化水平,使客戶、消費者及其它冷鏈參與方可以實時了解產品狀態。
監督管理功能的完善反過來令冷鏈服務越來越標準化,透明化。
2018年,國家層面出臺了《商務部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工作的通知》、《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冷凍冷藏食品經營監督管理的通知》等三十多項政策和規劃,此外全國其它多個省份也相繼出臺了冷鏈方面文件,積極推進冷鏈行業標準化;
同時,萬緯、九曳、鮮生活等多個走在行業前列的冷鏈物流企業也致力于冷鏈流通信息化、標準化建設,持續加強研發管理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
No.3 冷鏈生態化成為新方向
01 冷鏈物流企業生態化
從冷鏈物流企業經營的業務范圍來看,市場上目前主要存在著倉儲型、運輸型、城市配送型、綜合型、供應鏈型、電商型和平臺型等七種冷鏈服務商。
在多元化的競爭格局中,供應鏈型、綜合型冷鏈服務商后來居上,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冷鏈物流企業各個板塊各自為政的現狀正在逐漸改變,企業更加注重加強冷鏈體系的建設。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開始圍繞核心業務,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提供全程冷鏈的運輸、加工、倉儲、配送服務,同時拓展衍生出數據分析、融資、質押等增值服務(如圖3),將冷鏈參與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構建企業的冷鏈生態圈。
圖3 生態化冷鏈物流企業業務構成
國內的冷鏈企業正在積極探索構建企業冷鏈生態圈,如:鮮易供應鏈過去只單純從事冷鏈運輸,后來通過產業融合對商流、物流、資金流進行重組,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優化,逐步轉變成服務型企業、平臺型企業,現在正在搭建開放共享、創新創業的生鮮供應鏈生態圈。
02 冷鏈物流行業生態化
在冷鏈企業生態化的同時,冷鏈物流行業的生態化也逐漸受到重視,即打造共建共享的生態冷鏈。
在2017年第九屆全球冷鏈峰會上,上海安鮮達、日本雅瑪多、麥當勞(中國)供應鏈等企業的高層在會上探討了共建冷鏈生態圈問題,以及各個企業在冷鏈物流領域對行業的貢獻。
冷鏈物流的建設不是一家企業的事,只有行業中的每個環節都發揮作用才會帶來整個行業的繁榮。
■ 首先,共享冷鏈物流市場,吸引更多優秀企業的進入,有助于增強整個冷鏈物流市場的活力;
■ 其次,做到技術共享,一起合作研發、取長補短,在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和質量的同時也能有效降低研發成本;
■ 最后,做到標準共享,只要這樣才能保證冷鏈的每個環節有章可循,提高行業的標準化意識,保證冷鏈產品的安全。
圖4 共建共享生態冷鏈
在共享經濟共同發展的大環境下,“共享冷鏈物流園區”、“共同配送”等概念紛紛出現。
“共享冷鏈物流園區”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在園區內,集合了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商、電商平臺、食品加工企業、冷鏈設備制造企業等位于冷鏈上下游的企業;
并且園區以某一核心物流業務為中心,對上下游企業進行整合,實現倉儲、勞動力、貨源等物流資源以及叉車等物流設備的共享,將閑置的資源通過互聯網平臺與需求方配對;
最后,再衍生出設備租賃、原材料采購、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實現業務的多元化。
“共同配送”在冷鏈物流的應用剛剛起步,即幾個電商平臺共建倉儲配送中心,各個參與方先通過自建物流或第三方物流將產品送到倉配中心,在這里完成加工、包裝,最后交由物流企業統一配送。
“共同配送”模式下,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時將電商平臺、電商平臺自建的物流企業、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聚集在一起,發揮合力作用滿足消費者要求,實現共贏。
冷鏈物流市場必然經歷淘汰整合的過程,目前還沒有出現冷鏈物流龍頭企業,智慧化、生態化、平臺化成為各個企業最后脫穎而出的關鍵。不管最后誰會勝出,開放共享、與時俱進,才會實現共贏,最后推動我國冷鏈物流事業的進步。
本文由中國港口網www.99mizi.com特約
上海海事大學 朱航、錢佳、沙梅獨家提供
參考文獻
[1]郝裕.互聯網+時代生鮮農產品物流的現狀、問題和趨勢[J].價值工程,2019,38(22):130-131.
[2]陳通,李思聰.中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比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3,28(2):73-75.
[3]霍青梅.構建“共享生態”模式的冷鏈物流園區[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8(14):55.
[4]孫瑞者.生鮮電商物流模式優化策略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8(18):110-112.
[5]夏文匯,張霞,夏乾尹.城市生鮮農產品電商冷鏈物流配送模式及協同機制[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04):321-325.
[6]陳艷麗. 日本冷鏈物流擴張之路[N]. 中國郵政報,2017-05-24(005).
[7]崔忠付.共建共享冷鏈生態 共創食品安全未來[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9(14):14-15.
[8]電商下鄉助農產品上行[J].鄉村科技,2019,(11):2.
[9]朱獻福.鮮易控股:構建智慧生鮮供應鏈生態圈[J].農經,2016,(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