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訊(記者高偉東 楊海泉)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的《全球海運報告》指出,中美經貿摩擦加劇,對于全球貿易政策的擔憂以及“英國無協議脫歐”等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增加引發全球海運市場震蕩,2018年全球海運貿易量增長僅為2.7%,低于2017年的4.1%及歷史平均水平3%。
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基圖伊表示:“全球海運貿易增長下降是多邊貿易體系削弱以及保護主義抬頭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向國際社會發出了警告,即國家政策可能會影響全球海運貿易和發展預期。”
報告指出,造成2018年海運貿易量增長下降的主要因素還包括地緣政治關系緊張,以及2020年國際海事組織(IMO)新規即將生效,要求所有海運船只將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85%所帶來的燃料費預期上漲等。
海運貿易量增長減緩也影響了港口流量和其他相關產業。2018年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增長僅為4.7%,低于2017年的6.7%。集裝箱貿易量僅增長2.6%,低于2017年的6%。同時,由于集裝箱運輸船只的數量同比2017年有所上升,供應過剩的市場進一步壓低了海運價格。
報告建議,由于全球造船業和集裝箱運輸業正在發生整合以應對全新趨勢,各國須制定合理規劃,采取具有前瞻性的靈活應對措施,抓住清潔能源及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報告強調,“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已經生效或正在籌備的各類貿易協定等積極因素有望推動國際貿易增長向好,得益于集裝箱運輸的干散貨(如鐵礦石和散裝糧食等)及油氣產品增加,全球海運貿易量在2019年至2024年間有望實現平均3.4%的年增長。
報告預測,全球海運整體行業仍然無法擺脫不確定性因素陰影,下行風險依舊存在。海運航路上最發達和最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日益擴大。全球海運便利程度最低的國家中有不少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他們常常面臨貿易量不足導致海運投資減少,并進一步形成運輸不便、成本高昂和競爭力下降等惡性循環,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措施調整,這些脆弱經濟體的風險將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