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最新發布的《2019年海運回顧》,2018年,世界貿易增長率低于3%的歷史平均水平,僅為2.7%,遠低于2017年4.7%的增長率。
全球集裝箱運輸量增長率也從2017年的6%降至2018年的2.6%,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也從6%降至4.7%。
UNCTAD技術和物流司司長Shamika Sirimanne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隨著貿易流和供應鏈的區域化,全球化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
全球經濟和貿易量增長放緩的同時,中國經濟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從世界工廠轉向以消費為基礎的需求經濟。Sirimanne說:“中國不再是低成本的生產國。”
UNCTAD認為,“世貿組織(WTO)現在有些恐慌”,這也導致區域性貿易協定的擴大,而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造成的貿易不確定性,使全球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對海運板塊來說,經濟增長乏力的同時,船舶運力持續過剩。
集裝箱海運貿易量在2018年達到了1.5億TEU,盡管集裝箱航運業的增長率低于3%,但運力增長率卻達到了13.1%,今年預計將達到13.4%。
報告稱,運力過剩導致主要的集運航線運價大幅波動。亞洲到歐洲西向航線因有大批18000TEU以上的超大型集裝箱船,受到的沖擊更大。2010年,從亞洲運到歐洲的20英尺集裝箱海運價格為1789美元,到2011年已經降至881美元/TEU。運價在2014年曾回升至1161美元/TEU,但是到2016年,再次暴跌至629美元/TEU,2018年則升至822美元/TEU。
UNCTAD的報告認為,2018年上半年供需失衡導致集運干線運價下降,這些航線面臨貨量低、運力過剩的情況。
報告還稱,運價下滑是“因為有大型船舶的不斷投入”,在跨太平洋航線上,約有25%的船舶裝載量超過12000TEU。
中美貿易摩擦使發貨人在新關稅政策實施前增加進口,美國從亞洲的進口由此受到提振,而這一需求暫時提高了運價。但在亞歐航線,歐洲經濟放緩(主要是英國和德國)以及運力過剩導致的需求下降被認為是運價暴跌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