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港集團繼實現設備交接單和裝箱單無紙化之后,全面實現了提貨單無紙化,上海港終于迎來了港口業務“全程無紙化時代”。
時值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而營商環境正是貿易企業最有觸感的要素之一。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的《2020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由去年的46位上升到31位,提升了整整15位。下一步,上海將以“貿易投資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務管理最規范、法制體系最完善”為目標,打造上海營商環境的國際品牌。
上港集團積極響應國家和上海市關于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工作要求,優化上海口岸營商環境,提升通關物流效率,始終致力于聚焦創新、聚焦效率變革,積極投入建設和推進港口業務全程無紙化,以高質量的港口服務助力中國貿易發展。
傳統港區業務相關的三大紙質單證,即裝箱單、設備交接單和提貨單,已經使用了30多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發展,歷經不斷地探索和持續創新,終于利用“互聯網+港口”完成了港口的無紙化進程。上港集團利用平臺整合共享了港口資源,通過流程再造與重構,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傳統進出口集裝箱物流環節中,船公司、貨代、車隊、集卡司機、堆場、碼頭等之間的業務往來需要通過紙質單證進行人工流轉,存在運輸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點。此次上海港全面實現集裝箱進、出口業務全程無紙化服務功能,實現了從事集裝箱業務的7家碼頭、80余家船公司、30余家船代、上百家堆場、千余家訂艙貨代和5萬多名集卡司機之間的系統互聯、數據互通。辦理業務的客戶只需要在電腦或者手機上輸入信息、點點鼠標,兩分鐘的時間就能讓“數據”跑起來。客戶無需持紙質單證往返港區,每單至少可節約流程時間2小時,進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
2018年3月20日,上海水運口岸全面開展國際集裝箱設備交接單無紙化,之后5月20日上海港宣布集裝箱裝箱單的無紙化也落地了。今天,繼設備交接單之后,上海港迎來了最后一張紙質單證——提貨單無紙化的全面上線。
上港集團根據上海市政府(口岸辦)針對提貨單無紙化的工作要求,從2018年11月正式開展試點,為確保此項業務的有序推進,上港集團成立專項工作組,多次走訪調研船公司、船代、客戶等相關單位,確保提貨單無紙化的全新業務模式順利推廣。整個提貨單無紙化模式依托加密技術,通過搭建口岸電子提貨單平臺,利用數據信息化共享,為提貨單信息流轉提供了百分百、全方位的保障。歷經一年的努力,電子提貨單簽發比例逐月提高,試運作期間,上海口岸已實現集裝箱電子提貨單簽發比例超過98%,得到了客戶的首肯。
上海港,這座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東方大港,將牢記總書記對上海港建設的囑托,主動探索、創新引領,服務于貿易,以優質的港口物流服務助力中國外貿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