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集裝箱公司一組生產數據格外亮眼:北區碼頭堆場設備吞吐能力,從原來的323 TEU/小時提升至469TEU/小時;北區船舶平均在泊停時,由去年的23.45小時,縮減到現在的18.08小時;陸運收提箱效率,30分鐘內通閘比例高于天津港平均水平10.65%。
這份出彩成績的背后,是集裝箱公司對推行智能化生產管理方式、全力打造高質量綠色智慧樞紐港口目標的孜孜追求。通過努力,該公司進一步釋放了泊位資源,提升了船舶作業效率,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集裝箱公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來港視察時的殷切囑托,以建設世界一流綠色智慧樞紐港口為目標,以自動化堆場建設為契機,積極革新堆場策劃管理方式,破除集中策劃的傳統模式,在全港首家引入智能化分散策劃的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天津港進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港區功能的結構性調整和轉型升級、新技術新工藝的引入,以及口岸環境的不斷改善,傳統堆場策劃方式已難以應對碼頭作業高峰的連續沖擊,難以挖掘和提升堆場設備的整體作業效能,難以適應新的口岸政策要求的發展現狀。
2018年,集裝箱公司實施了北區堆場自動化改造項目,為智能化堆場生產管理方式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2019年,在此基礎上,該公司通過“分級策劃”“進出口分區策劃”“進出口全場混合策劃”3個階段的運轉測試,歷經24次參數調整與優化,實現了智能分散式堆場策劃方式的革新與穩定運行。
實施智能分散作業,進一步提升了堆場軌道橋的使用均衡度、選位合理性和堆場場地的靈活調配,減少了裝船生產作業中翻倒箱總量,進而發揮出自動化軌道橋作業效能的整體優勢,使生產作業效率不斷提升。
在自動化堆場運行前,集裝箱公司堆場采用的是傳統集中式策劃方式,按照一定的岸橋與堆場軌道橋配置比例,把同一批進出口箱集中策劃、放置到一個集中的區域,堆場軌道橋以最少的跑動距離和時間,固定在一個集中的區域逐層逐排連續進行裝卸箱作業。
而智能化分散策劃方式,則是以集裝箱公司生產管理系統——TOS系統智能分位功能為基礎,將同一批進出口集裝箱按照需要的屬性分類,綜合考慮堆場軌道橋工作量、跑動距離(時間)、場地利用率、泊位與堆場距離等匹配要素,在整個堆場進行智能分位,多場多點分配同類型箱的位置,平衡每塊場地和每臺設備的工作量,達到提升生產作業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