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瀕臨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亞接壤,是東非第一大經濟體。歷史上,這里曾通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貿易往來密切。如今,肯尼亞的經濟發展與中國依然緊密聯系,在“一帶一路”的春風下繼續描繪美好藍圖。
肯尼亞是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航局)海外布局的重要板塊。自2007年進入肯尼亞市場,承接肯尼亞蒙巴薩港KIPEVU橋維修項目以來,四航局先后輾轉蒙巴薩、內羅畢、拉姆郡,承接了蒙巴薩港19號泊位及后方堆場、蒙內鐵路、蒙內港支線二期等港口、鐵路項目。
4月29日,拉姆港項目1號泊位比既定節點提前1個月完成全部鋼軌的安裝,標志著1號泊位主碼頭已完成所有碼頭面附屬設施施工,也見證了中交人在“一帶一路”發展中高效的基建速度。拉姆港1—3號泊位碼頭工程是肯尼亞2030遠景規劃的重點起步工程,也是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將為南蘇丹、埃塞俄比亞、烏干達以及剛果東部提供新的出海通道。
截止目前,四航局在肯尼亞共承建了港口項目3個,鐵路項目2個,在肯尼亞市場經營累計合同額高達14.24億美元,穩扎肯尼亞區域市場。四航人用過硬的技術和質量,贏得了當地人民的信任,在肯尼亞地區建造了“中國路”,“中國港”,“中國橋”。這些品牌工程不僅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東非地區打造了有力支點,還讓四航品牌在肯尼亞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白手起家”自給自足
四航局有著國際化的基因。從抗日戰爭時期第一次走出國門參與滇緬公路的建設,到國家計劃經濟時期為贊比亞、巴基斯坦、尼泊爾和越南等國家的項目實施輸出大量的技術人才和機械設備,適逢改革開放春風,四航局邁出了勇闖海外的步伐,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參與國際工程項目角逐。幾十年間,四航局從“初出茅廬”變為“一帶一路”上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2019年,四航局正式入選國家商務部2018年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百強企業,名列第18位,成為獲此殊榮中排名第一的局級單位。
取得這樣的好成績離不開肯尼亞區域市場開拓給予的巨大動能。2018年,四航局海外業務存量達到18億美元,僅肯尼亞片區新簽合同額高達4.396億美元,肯尼亞區域市場舉足輕重。
早在2007年,四航局就已經踏入了肯尼亞市場,開始蒙巴薩港的重要交通干道——Kipevu橋維修改造工程,四航人利用混凝土結構采用外加電流保護技術和硅烷防腐技術,讓這座老橋的使用壽命可延長30年以上。
2011年,依托中國交建“一體兩翼”平臺,四航局承接肯尼亞蒙巴薩港19號泊位及后方堆場項目,像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兒,“白手起家”。
本以為可以在全新的地區環境大展拳腳,但船機設備、資源、建設人才缺乏,沒有與中國路橋合作的經驗等現實擺在眼前 。
蒙巴薩19號泊位及后方堆場項目對于以中國路橋項目見長的四航局一公司來說,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水工項目,大部分員工也都是第一次接觸水工項目。“當時施工任務緊,晚飯也常常是在現場解決,然后繼續加班到夜里,看著工人們完成當天最后一道工序,我們才離開現場,返回駐地。”時任項目技術員,現任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航局一公司)工藝技術部副經理陸治周說,青年員工都以“三勤”標準監督自己:一勤跑,多跑現場;二勤看,抽盡可能多的時間熟悉各類技術資料;三勤思,開始一個新工序前思考,完成一道工序后及時總結、再思考。這種腳踏實地的工作方法使得一批青年技術員快速成長起來,成為項目部的管理骨干,也填補了四航局在肯尼亞區域市場的人才空白,為四航局海外水工項目施工貢獻源源不斷的力量。
蒙巴薩19號泊位及后方堆場項目采用筑島法施工,需要利用大量工程船舶進行水上施工。考慮到肯尼亞市場零船機設備的窘境,項目部初步決定租用當地設備或者從遙遠的蘇丹調遣,但協商過后,不僅租金、調遣費難以接受,而且不利于未來公司區域化市場經營。于是,從蒙巴薩港19號泊位項目開始,一臺臺大型的船機設備正式登上肯尼亞,四航局一公司正式購進第一批船機設備,“四航抓15”、“四航泥25”、“四航泥26”、“四航樁10”和“四航采砂1”等設備陸續進場。
兩年時間,項目順利完成了移交,成功贏得了中國路橋和肯尼亞港務局的認可,肯尼亞港務局19號泊位項目經理阿瑪迪說:“四航局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了建設工作,經檢驗,項目質量完成符合標準。我們對中國公司非常信任。” 2014年,該項目還榮獲了中國交建優質工程獎。
大展身手確立“江湖地位”
2013年12月,乘著“一帶一路”的春風,四航局成功參與“百年工程”蒙內鐵路項目的建設,負責實施蒙內鐵路的起始點,也是這場“百年工程”大會戰中最具制約性和控制性的關鍵性標段——從蒙巴薩港往內羅畢方向73公里的一標段。
“這的確是場硬戰,而且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征地工作舉步維艱,時任四航局一公司項目書記劉孟深有體會,在這個土地私有化的國家,要為鐵路沿線爭取每一塊土地都必須經歷一場又一場布滿“長槍短炮”的媒體發布會,與當地居民、各村村長、地方議員等進行長達5小時以上的解釋成為家常便飯。
項目部每隔一段時間就到周邊村落走訪慰問,了解當地孤兒院孩子們的基本情況,給他們提供學習用品、必要的生活物資,還定期組織趣味課堂走進學校給他們上課,改造修建的蓄水池.....項目團隊用尊重和平等與當地居民真正融合在一起,解決了征拆難題,得到了蒙內鐵路總經理部的“綠牌”嘉獎。
一標段正處于全線的“咽喉”位置,蒙內鐵路十大控制性工程中蒙巴薩港站、蒙巴薩西站、蒙巴薩特大橋三項均位于一標。 這是確立四航局在肯尼亞“江湖地位”的項目 。“每個工區直接由項目副經理直接進行現場協調管理,講指揮體系直接推到最前線,狠抓落實。”項目部立即對班組建設進行了創新優化,并全范圍推行安全、質量、進度獎懲機制。
隨后,項目常務副經理伍偉軍、總工程師梁立峰憑借著豐富橋梁施工經驗,把自帶操作平臺的墩身模板(在施工過程中,將操作平臺和墩身模板可裝拆地合為一體,省去了高墩常規施工過程中以搭設腳手架作為施工平臺的方式)的工藝帶到蒙內鐵路馬澤拉斯一號橋的建設中。“這樣的中國式工藝技術不僅使施工省去大量鋼管等周轉材料,更是節省了成本,提高了高墩施工工效。”伍偉軍說。同時該技術也應用到馬澤拉斯二號橋和馬澤拉斯特大橋的空心墩柱施工中,使馬澤拉斯特大橋施工成為全線施工的樣板,樹立了四航標桿。
除了“中國標準”的施工技術以外,項目團隊還把《質量管理辦法》、《質量管理責任書》、《質量控制一覽表》等一系列中國式的三級質量管理體系和標準化建設帶到蒙內鐵路建設中。
遠程視頻監控緊盯每一個生產環節,路基過渡段每填筑完成一層路基均要拍照上傳總經理部以進行統一監控。凡進入現場的原材料,項目部試驗室嚴格檢查生產廠家的質量保證書、檢驗合格證等,堅決將不及格原材料拒絕在源頭。直到項目完工時,項目部試驗室完成水泥檢測、鋼筋原材料檢測、填石料進場檢測等超過千次。
四航局一公司團隊在蒙巴薩西站以單日2.5萬立方米路基填筑量的最高紀錄展現在蒙內鐵路的建設舞臺上。 2017年5月13日上午,蒙內鐵路正式通車!四航局用4年的時間,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總經理部、蒙巴薩分指揮部綠牌獎勵26張,文件獎勵10次.....正式在肯尼亞市場站穩了腳跟,確定了“江湖地位”。
全面進軍扎根肯尼亞
追尋著肯尼亞片區發展的足跡,位于肯尼亞東北部海域,距離內羅畢200多公里的拉姆島也納入了四航局肯尼亞市場開拓范圍之內。
拉姆港1-3號泊位項目總長1200米,采用高樁梁板結構,共需鋼管樁1440根,在項目策劃初期,如何生產、運輸鋼管樁成為后續施工的關鍵。然而,如果根據常規在國內制作之后通過海運運送至現場,一來項目部將面臨海運風險大、運輸距離長、運費高昂等一系列問題。于是,四航局正在做一項全新大膽的嘗試——在海外設立鋼管樁加工廠。“這在四航局乃至整個肯尼亞片區都沒有先例可尋,是四航局在海外市場經營中的一項偉大嘗試。”四航局一公司副總經理、拉姆港1-3號泊位項目經理曾華彬說。
2016年12月7日,伴隨著機械轟鳴,四航局在東非地區的第一條螺旋焊管自動生產線正式投產,包括螺旋焊管生產線、打砂除銹生產線以及自動噴涂防腐生產線。
商務經理涂啟達則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購買國內生產好的鋼管樁然后再海運到現場,不僅面臨著海上運輸的安全風險,而且還要支付更加高昂的運費和清關費用”,經過初步統計,采用現場設立鋼管廠的方式,在扣除廠房設備的投入之后,僅運輸費用的節約就達到了2000萬元。
四航局首個鋼管樁加工廠的設立,完全實現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無疑為四航局深耕肯尼亞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隨著硬件實力的不斷提升,實際上,四航團隊在進入肯尼亞市場以來,就始終把屬地化管理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將項目部打造成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基地,優先招聘、錄用當地員工,以技能培訓為支撐,為肯尼亞地區培養了一批批技術人才,不斷提高在肯尼亞區域市場的軟實力。
肯方員工的成長無疑是值得四航人自豪的事情。四航局項目團隊將屬地化管理貫穿項目建設始終,積極組織多形式的項目培訓,注重培養當地專業人才隊伍。在拉姆港項目施工高峰期時,肯方員工高達700多名,和中國員工相比,占比達到9:1。肯方員工里根動情地說:“中國企業仿佛為我們打開了生活的另一扇門,給予我們機會去創造生活的更多可能。”
同一時期,四航局在肯尼亞的第一個隧道項目——內馬鐵路項目也正值大干時節,像里根和阿爾弗雷德這樣的屬地化工人同樣很多,在東非大裂谷邊緣,他們和中國建設者們共同穿越5條斷裂帶,與塌方、落石、淺埋、偏壓、崩塌、軟弱圍巖等諸多不良地質現象作斗爭,一路過關斬將,為東非地區建設最長的隧道,打通東非大動脈。
在恩貢山隧道施工現場,內馬鐵路項目肯方安全部員工安琪,為此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她說:“自己能融入項目部這個大家庭,接觸到中國管理理念,為內馬鐵路項目部員工服務,為家鄉鐵路貢獻一份力量,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扎根肯尼亞,四航建設者不僅用心創造建筑杰作,鑄就一座座“友誼豐碑”,更用真誠得到了肯尼亞人民的認可,成為了他們可信賴的朋友。
豪情滿懷繪就美好藍圖
從2007年初入肯尼亞,到如今已過了12個年頭。12年,四航局已經成功扎根肯尼亞,正向著更大更強的目標邁進。
2019年2月1日,蒙巴薩港新建KOT油碼頭項目正式開工,總工期30個月,預計將于2021年完工。這一次,四航局打破以往的工程建設模式,第一次以總承包的身份承接工程項目,該項目是四航局在肯尼亞區域市場首個集設計、采購、施工和試運行于一體的大型EPC 項目。
截至今年4月,四航局在肯尼亞擁有施工船只22艘,包含打樁船、采砂船、自航運輸船、駁船、拖輪、錨艇等,分別服務于、肯尼亞拉姆港項目、坦桑尼亞達港項目、彭巴項目等,專業船員117人。
12年間,四航局在肯尼亞區域市場經營總合同額已超過14億美元。四航局一公司總經理盧玉榮說:“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充分發揮海外市場的船機設備優勢,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競爭者進入區域的門檻,實現公司在東非區域落地生根,為四航局的市場經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