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東莞勢必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重要的貿易集散及港航物流發展的戰略要地。
12月10日,“中國航運50人論壇”大灣區會議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航運業發展研討會在東莞隆重召開。
圖為會議現場
論壇榮譽成員、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大使徐祖遠,論壇特邀嘉賓,海關總署口岸監管司副巡視員李華東,論壇榮譽成員、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志堅,論壇執委、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論壇執委、中國航務周刊社長倪瑋,會議主辦地領導,東莞港務集團董事長萬輝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航務周刊總編輯、中國航運50人論壇秘書長陳宏兵主持。
自2016年,《“十三五”規劃發展綱要》首次明確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布局,而今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正式出爐,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讓粵港澳大灣區進入正式建設的“元年”。
粵港澳大灣區下轄9市2個特別行政區,輻射全國約1/5國土面積、1/3人口和1/3以上的經濟總量,是不折不扣的“超級灣區”,其中所蘊含的航運物流機遇無疑是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以航運物流等為重點,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推進粵港澳物流合作發展,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鏈物流,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建設國際物流樞紐。” 因此,本次會議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布局一體化帶來的航運發展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巨大發展潛力背后的機遇與挑戰; 如何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重點議題進行探討。
徐祖遠在會議發言中指出,當前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面臨三個轉變。第一,如何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轉變,《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對于灣區內如何將交通強國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結合起來是關鍵,如何處理好區域發展中的不同制度、不同市場主體多元共建,利益共享;第二,如何在交通運輸發展中,從利用機遇到創造機遇轉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案,這就是創造機遇,形成發展的新高地;第三,如何讓我國的交通行業從跟隨參與到參與和引領并重發展,當前一些國際規則受到了新的挑戰,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應該積極主動參與,提供“中國方案”。
而本次會議主辦地東莞作為灣區內重要的節點城市,一方面承接廣東、深圳的創新成果和商貿機遇,另一方面,作為區內“制造業之都”,以完善的產業鏈體系聞名于世,對于港航物流企業來說,也是“掘金”的良地。其中,東莞濱海灣新區位于珠三角城市群東西岸交匯處,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圈的幾何中心,毗鄰港澳,緊連穗深,與前海、南沙等國家自貿片區緊密連接,由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組成,規劃總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珠江東岸少有的可集中連片開發的戰略性區域。未來,這里勢必成為區域內重要的貿易集散及港航物流發展的戰略要地。
出席會議的50人論壇成員和嘉賓還有:廣東省政府參事梁建偉,廣東海事局巡視員王沛仕,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明志,交通運輸部珠江航務管理局局長王建華,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徐國毅,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朱向陽,中國引航協會會長薛一東,連云港港口集團原董事長、ISEA首席專家白力群,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賈臺興,中聯運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陳洪輝,廣東省船東協會會長、廣東粵安航運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遠揚,中國船東協會副秘書長王思勇,ISEA執行會長、上海美設國際貨運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善根。
參會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