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為我國推進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長江經濟帶協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在12月初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也有多處提到長江經濟帶發展。《綱要》強調通過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長江經濟帶究竟有多重要?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又有怎樣的關系?
以生態保護為抓手,建設“黃金經濟帶”
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中之重。2016年1月5日、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要求建設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的創新示范帶。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和生物基因寶庫,流域內動植物千姿百態,珍稀水生生物十分寶貴,生物多樣性居我國七大流域之首。長江也是我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均水資源總量9960億立方米。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40% 以上,河湖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0%。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江河湖泊豐富多樣的生態要素,構建江湖關系和諧、流域水質優良、生態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種類多樣的生態安全格局,使之成為實施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的創新示范帶。由此,以生態保護為抓手,推動長江經濟帶經濟建設協同發展。
以長三角一體化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綱要》提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范。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是中國和長江經濟帶的經濟、金融和產業高地和對外開放的前沿,更要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探路先鋒。長三角區域覆蓋三省一市,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26;常住人口2.2億,占全國的1/6,2017年國民生產總值19.5萬億元,占長江經濟帶52.6%,占全國23%,長三角是我國地域相鄰、文化相通、交通網絡發達、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同為國家戰略,兩者相互促進。推動長江經濟帶戰略有利于長三角地區整合長三角港口資源,完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有利于長三角地區同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轉移;有利于長三角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城市群分工合作;有利于引領長江中上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深化長三角對外開放;有利于長三角積極探索綠色崛起途徑。推動區域一體化和協調發展,長三角應形成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著力打破行政壁壘的約束,創新機制體制改革,探索區域合作的新形式和新舉措。
以產業空間布局為抓手,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個整體的發展,不是單個省市發展的加總。目前,長江經濟帶發展無序低效競爭、產業同構等問題仍然非常突出,一些地方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圈地盤、搶資源、條塊分割、無序競爭的情況,還存在搶占發展資源、缺乏協作精神、破壞產業鏈條的連接和延伸等問題。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上中下游地區比較優勢,創新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機制,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發內生發展活力,使之成為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區域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長江經濟帶制造業創新能力空間分布總體走向為東北—西南方向,空間重心持續向東北方遷移,遷移速度由快轉緩;長江經濟帶制造業高、中、低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空間演化形態各異,高技術產業以長三角中心城市極化蔓延為主,呈現單核多極化模式演化。這就需要以產業空間布局為抓手,推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產業協同發展。
上海引領長三角一體化,需要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相對接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開放經濟水平最高、國際化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區域的協同開放水平較高,凈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占全國的37%、62%、29%。上海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型城市,是長三角龍頭城市,是中國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創中心,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發展高地。上海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必須以長江經濟帶建設為支撐,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向更高質量發展。其中,繼續推動自貿區建設是一個重要抓手。
上海自貿試驗區是國內最早設立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區和探路先鋒,自2013年9月成立以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經積累了大量改革試點經驗,上海自貿試驗區以1/50的面積創造了上海市1/4的生產總值、40%的實到外資和外貿進出口。自貿試驗區建設作為國家層面的一項制度創新,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有著天然的聯系。上海自貿試驗區具有探索深化制度改革新路徑、為開放型經濟注入新動力、倒逼政府管理職能轉變、創新園區發展新模式等一系列新的發展特點,它的建設將對長江經濟帶的開放型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輻射作用。
為了促進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長江經濟帶需要積極主動對接上海自貿試驗區,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加強不同城市之間的產業協作,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的制度創新等。通過主動對接上海,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經驗,將長江經濟帶上的各省市自貿試驗區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與此同時,把長江經濟帶作為自貿試驗區經驗向縱深發展的輻射地,對沿江城市和其背后的腹地,做全覆蓋的發展規劃,形成以上海為龍頭、自貿試驗區為龍嘴、長江中上游城市群為龍身、龍尾的共融共享式發展新態勢。自貿試驗區建設需要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激活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要素優勢,建設上中游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優化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