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張鳳展)
在賈大山、徐迪發表于《中國港口》的文章“2019年沿海港口發展回顧與2020年展望”,給出了2000年以來中國沿海港口的能力適應度數據。可以就此數據進行一些延伸的思考和分析。
港口能力適應性,指的是港口的能力除以港口的吞吐量。考慮到港口裝卸的月度差異以及部分戰略性物資的保障能力,港口適應度在1.0-1.2之間為基本適應,1.2-1.3之間為適度超前。按照這樣的標準,自2000年到2008年,除了2004年的數據為0.95,低于1.0以外,其他年份的數據都在1.0-1.2的區間,表明中國沿海港口已經處于基本適應狀態。2004年港口適應度低于1.0,源于港口對中國加入WTO所引發的貨運量增長準備不足,進而出現了港口能力稍微偏緊的狀態。那一年,港口吞吐量增長了大約24%,這是2000年以來最高的港口增速。但是,1年后,這一數據就回歸到了1.0的狀態,表明中國港口建設對需求的快速響應能力非常強。
自2009年以來,中國沿海港口大多數時間處于適度超前的狀態,其中2015年和2016年處于能力過剩的狀態。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沿海港口自2009年開始進入了適度超前的發展階段。2019年,中國沿海港口的能力適應度為1.22,與2018年持平。2019年港口吞吐量增長4%,也就是說,2019年新增能力也增長了4%,這是在465億元投資的情況下實現的。適度超前的港口必然對應著港口盈利能力的收窄,相應的數據也印證了這樣的判斷。港口的凈資產收益率自2010年達到9.4%之后就一路走低,到了2018年僅僅為5.3%。值得欣喜的是,2019年,該數值回升到了7.1%,這是多年來未有的成績。這一成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看到,對凈資產收益率貢獻較大的兩個港口是招商港口、上港集團和寧波港,其凈利潤分別增長了448.9%、32.5%和22.0%。招商港口利潤增長非???,并非源于經營向好,而是深赤灣A與招商港口的合并報表導致的利潤大漲。上港集團2019年凈利潤的增長,主要是資本性的盈利增加,也即金融和房地產類的貢獻。寧波港主營業務增長比較穩定,幾個大宗貨類的增幅都不低(跟全國平均比較起來),另外還有幾個亮點,比如滾裝業務和黃沙業務。這是支撐其凈利潤增長較快的原因。
對于港口凈資產收益率的大幅增長,可以想到的一個變量,就是港口資源整合。從貨主和船東的認知來看,港口資源整合必然導致其話語權更強,繼而體現在相應的收益上。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這種關聯性似乎并不存在。
從未來的走向來看,港口長期保持能力適應度適度超前是可以預見的趨勢。未來港口建設,最需要考慮的是把握建設的節奏,不要讓港口適應度超過1.3 的適度超前的區間,進而給港口裝卸費產生負面影響。未來港口建設的重點,首先要通過提升港口的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港口的勞動生產率。雖然,智慧港口的相應投資暫時還沒有看到明顯的效率提升及收益提升,但這樣的趨勢不可阻擋,相應的效益會逐步顯現。其次,通過改善港口的集疏運體系來提升服務效能。也就是說,未來港口投資的重點并不在于擴能,而在于按照港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來投資。比如,安全領域的投資降低港口發展的風險,綠色領域的發展滿足行業發展要求,承擔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圖1 沿海港口吞吐量能力適應性變化
圖2 碼頭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和銷售毛利率變化(前三季度數據)
表1 2018-2019年前三季度幾家表現出色的上市碼頭公司凈利潤變化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