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電力報報道,近日,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中國煤炭行業“十三五”煤控中期評估及后期展望》執行報告指出,報告在國家能源局2018年第10號公告的基礎上,結合2016-2018年煤炭行業實際去產能量和現有煤礦組成結構,預計2019-2020年,煤炭行業仍將有1.8億噸左右的去產能空間。
報告預計,到2020年末,我國生產、建設煤礦總產能為45億~47億噸左右,煤炭產量37億噸左右,行業產能利用率超過75%,產能過剩問題基本解決。
屆時煤礦數目將進一步減少到5000處左右,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噸/年以上的煤炭企業集團總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44%左右,其煤礦數目僅占全國煤礦數目的15%左右,行業生產集中度大幅度提高,行業結構得到合理優化。
結合各地區實際煤礦組成結構、各地區去產能標準以及保障區域煤炭供應的需求,預計到2020年,全國煤炭產量將處于平臺波動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以來,煤炭行業效益有所提升,煤炭行業形勢也有所改變。”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戰略規劃院院長吳立新表示,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既要在生產上控制總量,又要在區域上保障供應,正確處理控制總量和保障供應的關系。
針對煤炭行業“十三五”后期的發展形勢,報告分析煤炭產業布局將進一步西移,產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產能結構優化將成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主基調。
吳立新認為,到2020年,三省區煤炭產量將占全國產量的70%左右,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當前,煤炭行業去產能由以“總量性去產能”為主轉向“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吳立新稱,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將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在煤炭總產能規模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產能進行優化。既需要積極退出落后產能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同時也需要依托煤炭行業市場化“去產能”機制,遵循市場化原則,釋放先進優勢產能滿足市場要求,穩定煤炭市場,進一步保障我國經濟的中高速高質量發展。據中國電力報報道,近日,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中國煤炭行業“十三五”煤控中期評估及后期展望》執行報告指出,報告在國家能源局2018年第10號公告的基礎上,結合2016-2018年煤炭行業實際去產能量和現有煤礦組成結構,預計2019-2020年,煤炭行業仍將有1.8億噸左右的去產能空間。
報告預計,到2020年末,我國生產、建設煤礦總產能為45億~47億噸左右,煤炭產量37億噸左右,行業產能利用率超過75%,產能過剩問題基本解決。
屆時煤礦數目將進一步減少到5000處左右,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噸/年以上的煤炭企業集團總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44%左右,其煤礦數目僅占全國煤礦數目的15%左右,行業生產集中度大幅度提高,行業結構得到合理優化。
結合各地區實際煤礦組成結構、各地區去產能標準以及保障區域煤炭供應的需求,預計到2020年,全國煤炭產量將處于平臺波動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以來,煤炭行業效益有所提升,煤炭行業形勢也有所改變。”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戰略規劃院院長吳立新表示,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既要在生產上控制總量,又要在區域上保障供應,正確處理控制總量和保障供應的關系。
針對煤炭行業“十三五”后期的發展形勢,報告分析煤炭產業布局將進一步西移,產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產能結構優化將成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主基調。
吳立新認為,到2020年,三省區煤炭產量將占全國產量的70%左右,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當前,煤炭行業去產能由以“總量性去產能”為主轉向“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吳立新稱,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將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在煤炭總產能規模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產能進行優化。既需要積極退出落后產能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同時也需要依托煤炭行業市場化“去產能”機制,遵循市場化原則,釋放先進優勢產能滿足市場要求,穩定煤炭市場,進一步保障我國經濟的中高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