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延伸應用更深更廣
疫情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線下商業模式,對中國推進互聯網化起到了重要的催化劑作用。我國當前正處在互聯網科技革命早已完成、僅是在各領域繼續延伸的階段,本輪新冠疫情在互聯網的延伸應用方面吸引了更多的客群,但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帶來的改變仍較少。
從線下到線上轉移有所增加
此次疫情影響最明顯的是娛樂、購物、教育、辦公從線下向線上轉移。其中線上娛樂變得異常活躍,手游與短視頻成為了打發時間的重要方式。線上購物中最為受益的是生鮮電商,人們外出采購減少,線上生鮮訂單激增。線上教育與辦公平臺也由于疫情影響獲得了更多機構與企業的入駐。疫情期間線下向線上轉移的代際變化不大,轉移人群多為80、90后,60、70后影響較小。盡管疫情推動了線下向線上的互聯網化進程,但是對于一些嚴重依賴線下服務、場景和體驗的行業來說,短期有自救行為但難以長期化,主要原因在于互聯網化推進多年,剩余產業有其無法互聯網化的掣肘。
疫情結束后人的社會性會使多行業恢復增長
宅慣了是否會減少出行和見面需求?從人的社會性來看,這種情況難以成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讓我們“宅”得更加容易,但線上和線下并不是簡單的相互替代,有時候二者會形成互補關系,有一些“宅”的行為反而會催生促進線下活動的發展。借鑒SARS時期的經驗,預計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之后,線下活動會出現補償性增長,交運行業、住宿與餐飲業、旅游業將迎來反彈。
人工智能的應用短期過少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新冠疫情發生后,前沿科技在諸多方面有應用,我們認為短期內人工智能應用相對較少,未來增長潛力巨大。目前新一輪科技周期已經初現雛形,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主的信息技術已經逐步形成。未來孕育的科技革命應該是以人工智能為主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相結合,是以機器替代人工,并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過程。疫情促使民眾在特殊時期對無人化、機器化、線上化等需求增加,但短期內全面代替人工仍有差距;我們看好未來機器人在醫療診斷、遠程配送、家政服務等領域快速發展。
反思可能帶來的改進
疫情的突發,使得我國國民經濟也暴露出一些亟待改進的結構性問題,比如改進企業庫存及供應鏈管理模式,完善倉儲、道路交通建設及制度安排,降低庫存波動率及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