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水運行業正在積極地推進復產復工,進入一波“復工小高潮”。但疫情當前,復工對水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大考。
各地水運部門為確保工作順利開展,紛紛發揮各自優勢,利用科技的手段、充足的行業知識和豐厚的經驗解決了復工路上一個又一個難題,為安全有序的復工復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無人機”當上東江水源安監員
3月4日,記者從惠州海事局獲悉,在當前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抓好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該局全力確保東江水源安全,采用“無人機+智慧海事+海巡+陸巡”“四只手”創新監管模式,織密東江水源地“360°”立體防護網,守好企業復工復產水底線,讓深圳、東莞、惠州等東江流域4000余萬人民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據悉,東江被譽為深圳、東莞、惠州地區的“母親河”,是一級水源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惠州東江海事處博羅海巡執法大隊黨員始終沖鋒在前、迎“疫”而上,在運用“海巡+陸巡”現場監管手段的基礎上,創新結合“無人機+智慧海事平臺”非接觸式監管模式,對東江水源地 360°立體防護,全力保障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
連日來,執法人員通過操作無人機對水源地開展全面巡查,根據無人機實時收集畫面,清晰查看水面與水質狀況,檢查是否有油類漂浮痕跡,保證上游無“來污”;對水源地上游2公里進行沿線巡查,檢查是否有船舶停靠與錨泊、排放含油生活水和油類等違法行為,并充分發揮海事執法船“線下監管”與海事智慧平臺“線上監管”作用,對附近橋區施工區域是否存在泄漏油類等違法行為進行仔細巡查,同時確保下游船舶錨泊遠離水源地,做到“快準狠”切斷污染源頭,保證水面無“漂污”,下游無“泛污”。
據了解,在疫情防控期間,惠州海事局認真落實中央及上級部門關于“戰疫”期“交通先行”的復工復產部署要求,在確保東江水源安全同時,出臺10項措施助力轄區港航企業平穩復工、安全生產,確保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兩手抓、兩不誤”。
35分鐘! 邵伯船閘“秘密武器”掃清閘門關閉障礙
日前,面對新冠疫情這場大考,各行各業都在有序進行復工復產,煤炭、石子等大宗物資的需求也逐步加大,水運持續繁忙。蘇北運河上的邵伯船閘為了保證正常運行,時刻緊盯著船閘管養維護。
3月4日上午8時40分左右,一號船閘下游閘口值班員馬祥在進行閘門關閉操作時,發現閘門無法正常運行,便立即聯系養護中心值班人員。
五分鐘后,該所養護中心副主任馬強帶著4名養護人員拿著“秘密武器”來到了現場,只見這是一個由五個倒鉤并排組成的鐵排鉤,是該所養護中心自制的打撈工具。
經過仔細檢查,養護人員排除了機電故障的可能,基本確定是水下雜物阻礙了閘門的運行。他們兩兩一組,相對站在閘室的東西側,相互牽引著鐵排鉤在閘門軌道上來回滑動。這時,五只鐵鉤大顯威力,像人的手一樣精確地“抓”住了雜物,不一會,就打撈出3只皮靠把及破布、鋼絲纜等;9時15分,閘門恢復正常運行。
從閘門不能關閉到故障排除恢復運行,此次打撈前后僅僅用了半個多小時,可以說“秘密武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據悉,以往遇到類似情況時,因為沒有專業打撈工具,值班員都會第一時間聯系漁民的打撈小劃船,但打撈船有時不能及時趕到,會影響船舶正常過閘時間。疫情當前,為了保證運輸復工復產物資的船舶不耽擱一分鐘,該所養護部門參照專業打撈工具的樣式,結合閘門軌道特點,自制成工具,并成功發揮作用。
據了解,在疫情防控期間,該所養護人員主動謀事,堅持每日巡查,當船閘發生故障時,總是第一時間拿出解決方案,以最快速度解決問題,努力當好運河暢通的“守護者”,為確保船閘安全有序運行、助力復工復產默默地貢獻力量。
專家遠程“會診”濰坊海事助力故障船舶復工復產
“濰坊港區海事處,我船位置成山頭水域,目的港韓國釜山,再次感謝你們對我們復產復工的支持和幫助……”3月4日,山東樂艙航運公司所屬“博亞”輪分別致電濰坊港區海事處和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表達感激之情。
受航運不景氣和新冠病毒疫情的雙重影響,“博亞”輪2月15日從濰坊港開出后,就一直在渤海灣里漂著,連續遭遇了兩場寒潮大風,船舶錨機、通導設備相繼出現故障。錨機故障船員自行修復了,但通導設備故障卻無法修復,需船舶返港,重新辦理出入境手續,然后公司派省外的專業工程師攜帶配件,登輪維修。因疫情管控,外省入魯人員要隔離14天,而船期已臨近,這讓公司感到了為難和焦急。
“我們一直與‘博亞’輪保持聯絡,想方設法幫企業復工復產。”濰坊港區海事處處長吳春軍告訴記者。濰坊海事部門一方面幫助船舶研判故障原因、尋找當地維修專家,做好維修各項準備工作;另一方面聯合濰坊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與企業商定了最安全、最便捷、最節省成本的維修方案。在濰坊的維修專家通過遠程檢測、明確故障、備齊配件后,“博亞”輪即刻申請返回錨地,海事與邊檢部門聯合為“博亞”輪開通“綠色通道”,安排代理,協調拖輪,人員經過體溫檢測和消毒后登輪……整個過程僅用半天時間,“博亞”輪成功復航。
扎鋼筋、鋪路基 重慶市一批重大水運項目有序復工
3月4日,在烏江白馬航電樞紐工程14 號進場公路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帶著口罩有序進行施工作業。記者了解到,在重慶市交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重慶高速航發集團會同建設單位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繼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有序復工后,近日烏江白馬航電樞紐和涪江雙江航電樞紐等一批重點交通水運建設項目也正式復工,將全力助推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
工程復工,施工現場的防疫工作如何保障?“我們在施工現場實施了智能化管理,對每個管理人員和民工制定了像身份證一樣的編碼。可大大提高疫情防控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現場管理的安全風險。”中國鐵建港航局白馬航電樞紐14號公路項目部負責人雷偉介紹,從進入現場前的人臉識別,到施工中的安全帽定位追蹤和整個現場視頻監控以及手機端等,每個環節都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智能化管理,既可以看到大家是否消毒或戴口罩,又可以詳細追蹤每天的活動軌跡,手機端可信息提醒。
重慶高速航發集團白馬公司董事長李福海表示,針對項目復工后最擔心的用工難和原材料短缺的問題,武隆區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排憂解難,及時為施工單位協調組織了50名民工,并動員有關部門和企業提供防疫和建材等物資保障,實打實地助力企業搞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聽說當地政府招工,而且食宿和消毒設施各方面條件都好,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今年疫情嚴重,我沒有外出打工,在這里不但能掙點錢,還可避免疫情感染,家里人也都放心。”在施工現場,一位建筑工人高興地說道。
據悉,烏江白馬航電樞紐工程是渝黔兩省市全力打通烏江航運大通道的關鍵工程。航道按Ⅳ級標準規劃建設,通航建筑物為500噸級單級船閘,設計年單向通過能力660萬噸;電站裝機48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17.12億度;總項目投資約104億元,計劃工期99個月。
此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點航運項目——涪江雙江航電樞紐也于近日復工。工程完工后可通行500噸級船舶,貨物年通過能力313萬噸。電站裝機容量4.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74億度,可渠化航道25公里。工程估算投資約20億元,計劃工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