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BDI指數報于599點,較前一交易日上漲37點,或6.6%——這是自2019年7月4日以來的8個月間,BDI單日漲幅最大的一天。
干散貨航運市場在經歷了疫情的全面沖擊后,終于開始上揚。這主要得益于各船型運費的走強,其中:波羅的海海岬型指數(BCI)較前一交易日上漲46點,報于-307點;波羅的海巴拿馬型指數(BPI)較前一交易日上漲65點,報于1026點;超靈便型船運價指數(BSI)較前一交易日上漲25點,報于671點。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海岬型船運價指數,在3月4日下跌7點至-353點,為歷史最低水平,但3月5日上漲了46點,也在努力回漲中。
海岬型船運價指數走勢
有關數據顯示,租賃最大型的海岬型貨船的費率,自去年12月以來已經暴跌約三分之二,而且遠低于過去20年的平均費率,這代表來自中國的需求大幅衰退,中國為全球鐵礦砂等工業商品最大消耗國。
Jefferies的資深分析師RandyGiveans稱:“中國港口已經在疫情中逐漸恢復運轉,從過去兩周的數據來看,全球貨運供求關系正在改善,市場已經開始回暖。”
“海岬型船的需求和費率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有更大的改善,當前平均日獲利已經增加了285美元,至2,515美元。”
“在需求方面,中國開始出臺政策鼓勵復工復產,這肯定會推動貨運量的增長。在供應方面,船舶繼續減速,而且在疫情期間,有更多的船東選擇報廢舊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的供需不平衡有所緩解。”
再來看巴拿馬型船,巴拿馬型指數較前一交易日攀升了65點,報于1026,這是自2019年12月24日以來的最高點。
巴拿馬型船的平均日獲利增加了580美元,至9,231美元,該船通常載運煤炭或谷物。
船舶經紀人Fearnleys在3月4日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所有地區,尤其是南美東海岸的谷物運輸中,都發現了貨運需求復蘇回暖的跡象。”
從BDI開始回漲的整體來看,此次疫情對BDI指數的影響已經觸底,BDI指數較2019年9月4日創下2518點的最高點相比,下跌了80%。
除了各種干散貨船型,集裝箱船各航線運費也有不同程度上漲。
有分析人士稱,這與運輸設施短期內的結構性短缺有關,如集裝箱短缺。這種設施短缺的現象,尤其表現在北美和歐洲的航線上,航運公司已經開始在多個地區的港口面臨頻繁的集裝箱短缺問題。
碼頭積壓等待集卡車運走的集裝箱
這種集裝箱設施短缺,源于兩個原因: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各大港口都有大量的集裝箱堆積,等待著被集卡車運走,導致了集裝箱可獲得性下降。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需求縮減,不少航運公司的船只不得不空放航行的結果。
Xeneta數據顯示,集裝箱短缺引發的鏈式反應,已經傳導到集裝箱船的運費上。本月從歐洲到中國的集裝箱船運費大幅上漲,從821美元升至1189美元。
克拉克森研究發現,過去兩周,隨著航運公司努力消除積壓情況,中國港口的船只,無論是干散貨船只還是集裝箱船,停靠數量均有所回升。但該公司的分析師警告稱,港口停靠也可能是出于船員換班等其他原因,一旦最初的積壓清理完畢,有可能出現第二次下跌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