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擾亂了中國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也演變為一場與疫情和時間賽跑的全球貿易攻防戰。
面對疫情,中國政府及時做出了加強疫情防控的全面部署,并取得了積極成效??傮w而言,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并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趨勢和基本面。但必須認識到,疫情會引發中國及全球貿易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占世界貿易比重上升至近12%,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中間品貿易大國,疫情導致的任何中間品貿易的中斷,都有可能影響到全球整個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作為國際貿易晴雨表的航運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根據Sea-Intelligence近期發布的報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貿易已減少了超過35萬個集裝箱,其中西北歐、美西北、美東、非洲、東南亞、澳新等航線上停航運力占比超過50%。
而近年來全球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升級,加上市場需求低迷,導致全球貿易一直呈疲弱狀態。世貿組織(WTO)最新發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今年2月份全球貿易景氣指數為95.5,不僅低于去年11月的96.6,更顯著低于中長期趨勢水平的100,其主要原因是受到集裝箱航運指數(94.8)和農業原材料指數(90.9)進一步下跌以及汽車生產指數(100)停滯不前的影響。隨著疫情后續影響,尤其是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將使本已十分脆弱的國際貿易形勢“雪上加霜”。
目前,疫情防控仍處于關鍵時期。相比外部的停航、入境管制以及貿易限制,更需關注的是國內疫情控制和復工復產進度。
中國對外貿易全面恢復面臨三大待解難題
01 人力資源不能及時到崗,復工復產依然嚴重不足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會議發布的信息顯示,從企業主體看,規模以上企業、上游行業、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復工復產進度相對較快,然而下游行業、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困難依然較大。在一些區域,企業需要由政府部門審核完畢相關防控設備及措施,并由相關政府部門簽發開工許可以后,方可復工生產。
02 國際貿易受阻、國際航線關閉導致我國物流運輸不暢或嚴重受阻,成本大幅增加。
沿海港口方面,東南亞、歐地、北美等多條航線停航,嚴重影響了沿海港口貨物運輸。隨著停航及貿易限制,一些大型油輪的日運費也已從年初的8萬美元降至1萬-4萬美元,這勢必導致企業未來對外貿易成本的大幅上漲。
03 部分國家對貨品采取限制性措施,訂單嚴重推遲。
從當前形勢看,外部限制性措施主要有兩類:暫停貨物進口和加強防疫審查,但發布的國家并不多。如土耳其、中東、北非,俄羅斯等客戶停止接收我國企業出口產品。此外,由于中國與境外國家人員往來出現各類限制,同樣影響貿易發展進度,嚴重影響了貿易和航運的正常開展。目前巴西、智利等地均出現礦企申請延后發貨的情況。印度尼西亞的煤炭生產商已經被要求推遲向中國運輸電煤,電煤進口也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放緩,訂單生產和交貨期被迫推遲。
形勢研判及對策建議
疫情阻擊戰也是一場經貿保衛戰。要十分準確地估算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及國際貿易的負面影響仍為時尚早?,F階段全球阻擊疫情形勢緊迫,疫情已蔓延至全球多國,這更加劇了國內外形勢的復雜性,進而對海運及進出口貿易產生進一步的反饋作用。如果后續疫情延續時間較長,而全球經濟尤其是海運貿易等領域受中國需求走弱以及供應鏈中斷沖擊,則有可能形成“共振現象”。
因此,對于疫情造成的直接或潛在沖擊,必須要有充分預判和評估,應“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全面加強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略預案。
01 積極開展國際協調合作,合力應對疫情阻擊戰
病毒無國籍,疫情無國界。新發傳染性疾病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國際社會應同舟共濟、攜手應對。在經貿和公共衛生領域,中國應加大與世界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各國商會、行業協會等的溝通力度,提高溝通的主動性與信息透明度,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歐方對疫情的過度擔憂、甚至偏見和歧視。積極開展國際協調合作,對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按職責主動對外交涉,以減少或逐步消除對中國公民、出口企業、貨物及設備的過度限制性措施。
02 穩生產、穩外貿、穩定單,加大對外貿易的政策支持
在嚴格防控疫情前提下,對外貿領域應給予大力度政策支持。應按照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環節的影響程度,優先復工、有序復工,恢復企業關鍵生產制造能力,保障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生產的供應鏈安全,并對其薄弱環節給予重點支持。除了目前采取的財政稅收、金融與信用支持外,可考慮針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推出抗疫情專項基金。目前,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已表示擬發行戰疫專題債券用于疫情防控應急融資,后續應繼續推動政策性銀行采取類似措施。
03 啟動法律及協商程序,將不可抗力風險降至最低
相關部門統一協調港務、船務、法律、銀行、商事等機構職能,有針對性地做好出口貨物檢疫證書、處理證書、原產地證、衛生證書等出具工作。同時,加強風險監測預警,收集其他國家(地區)因疫情對我進出口商品采取的限制措施,協助企業啟動訂貨合同的“不可抗力”認證通道,或推遲履行進口計劃,或調整出口商品結構,以降低合同違約風險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