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截至2月底浙江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實現全面復工,產能恢復率達68.4%,訂單完成情況進一步好轉。
在國內疫情處于受控態勢的同時,海外疫情擴散,韓國、伊朗、意大利等國已經進入爆發高峰期,意大利已宣布在全國范圍內關閉除食品和藥店以外的所有商鋪,受匯率波動影響俄羅斯出臺外匯管制政策,西班牙全國“封城”、 法國關閉非必需公共場所……隨著疫情蔓延,海外風險也正在進一步積聚。
本文簡要梳理了出口企業在復工復產階段需要高度關注的風險點和應對關鍵詞,供廣大出口企業參考。
出運延遲
據浙江信保前期對部分浙江出口企業調研結果顯示,97.4%的企業存在未能按約定及時正常出運的訂單,其中有34.1%的企業未能正常出運的訂單占其總訂單比重更是超過50%。對于訂單出運延期的客觀情況,建議出口企業根據自身和供應鏈復工復產、原材料供應和物流恢復等情況,積極與買方溝通協商,達成最佳解決方案,并留存相關書面依據。區分季節性和常規訂單,設置訂單輕重緩急差異化程度進行生產或備貨。
訂單取消
因無法滿足季節性銷售需求或考慮疫情因素而取消訂單是目前存在的客觀情況,據浙江信保前期對部分浙江出口企業調研結果顯示,39.2%的企業存在訂單被取消的情況。建議出口企業積極、誠懇和客戶溝通,如實告知疫情防控成果和復工復產實際情況,從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角度出發與客戶協商。在線下展會舉辦前,積極參加網上展會和對接會達到“參展”目的,在線上展示企業形象和優質產品。也可以積極運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海外供應商名錄報告或提單報告等信息服務,尋找更多海外買家。
匯率波動
近期多個國家受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速調整、本國外匯持有量下降、大宗商品出口價格下滑等多方面因素,特別是受近期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負面影響采取較為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影響,導致貨幣匯率有所波動。本國匯率貶值會影響海外買家付款能力和付款意愿,也不排除相應國家出臺外匯管制政策,俄羅斯央行9日發布消息決定在預算規定機制下30天內暫停國內市場上購買外匯。建議出口企業高度關注貿易目的國/地區匯率波動情況和外匯管制政策。
進口限制
多個國家針對可能存在的疫情傳播風險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的貿易管控措施,如加強人流和貨物入境檢疫、加強入港船舶檢疫及管制等等限制措施,這在一定程度客觀增加了提取貨物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導致買家出于成本和安全考慮或以各類借口拒絕提貨的風險增高。建議出口企業與貨代/船公司或其他專業機構及時溝通,清楚了解目的國/地區的進口防疫政策等管制措施,綜合評估清關和物流風險。積極配合目的國/地區清關要求,并同客人友好協議解決相關問題。對無正當理由拒收貨物的,要明確主張權益,敦促其按照合同進行履約。
付款履約
目前海外疫情基本處于早期潛伏期到爆發高峰期不等的狀態。如果海外疫情持續蔓延,不穩定因素增多,不排除出臺階段性防疫“停擺”政策,對當地經濟情況、金融體系運轉和國內市場銷售會產生影響,繼而影響買家經營和付款履約能力,特別是對中小型買家以及傳統零售終端買家影響更大。意大利總理11日晚宣布在全國關閉除食品和藥店以外的所有商鋪。建議出口企業密切關注貿易目的國/地區的疫情發展動態,加強客戶資質評估和貿易過程管理,優化合同條款、注意貿易術語、采用合適的結算方式,根據疫情發展動態控制發貨節奏,并投保出口信用保險規避收匯風險。
大宗商品
在疫情帶來全球需求下滑背景下,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承壓。特別是3月6日產油國之間未能就今年3月底以后的原油產品達成一致,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如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位于低位,對資源型國家/地區沖擊較大,會影響這些地區付匯能力,建議出口企業持續關注。
貿易糾紛
受疫情影響,因以上市場風險因素疊加導致貿易糾紛必然會增多。建議出口企業按照合同或補充合同約定,嚴格把好趕工訂單產品質量關。同時對需要變更的事項,事先就合同履約變更與客戶達成一致意見,并書面留存相關依據,避免買家以交期延誤或質量瑕疵為由轉嫁下游滯銷或經營不善的風險,引發貿易糾紛。
復產“體檢”
出口企業復工復產,除了嚴格執行物理上和人員上的防疫措施外,也同時要結合以上風險點對“供應鏈”、“訂單”、“客戶”等方面進行防疫“體檢”。建議對上游供應鏈企業的復工能力和復工程度進行“體檢”,對在手訂單執行能力和極限完成時間進行“體檢”,對客戶所在國/地區和客戶風險進行“體檢”等等。
扶持政策
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渡過難關,各地都出臺了一攬子扶持政策。建議出口企業盡快全面了解當地稅費、展會、出口信用保險、金融、商務法律咨詢等方面惠企政策,充分利用窗口期各類配套服務和優惠政策,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