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有進,逆勢飛揚,舟山工業經濟迎來開門紅。舟山市經信局數據顯示,1月至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87.55億元,同比增長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9億元,同比增長70.1%。增速均位列11個設區市第一位。
大項目拉動投資 智能修船提產能
從數據上看到,石油化工業是拉動全市工業產值和增加值快速增長的主力軍,浙石化煉化一體化一期,1月至2月實現產值95.7億元。浙石化二期、中廣核風電、浙能風電等大項目投資拉動,1月至2月全市工業投資保持平穩,增速位列11個設區市第一位。
萬邦永躍船廠
修船業是推動舟山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疫情防控期間,舟山修船企業搶時間、提產能,“智能制造”成為企業復工復產加速器。前期受物流運輸限制影響,船舶維修的主要原材料銅礦砂庫存緊張,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增加了超高壓水機器人外板除銹使用比例,利用新型技術規避對緊缺原材料的依賴。“機器換人”不僅帶來了產能釋放,也推動了綠色制造。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在修船時,船塢底部有一套名叫“藍鯨”的回收處理系統,它可以將油漆渣和生產廢水分離開來,就像藍鯨在口中分離食物和海水一樣。油漆渣進行固廢處理,廢水集中排到污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后再循環利用。
另得益于船舶修造企業脫硫塔改裝業務大幅提升,修船業務延續去年態勢訂單飽滿。脫硫塔改裝單船產值一般為常規修船單船產值的4~5倍,產能釋放率相對較高。筆者了解到,全市有19家規上修船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未停工,前兩月全市共修理船舶484艘,其中1月至2月,外輪修理產值同比增長54.7%。
政府精準服務 企業產能釋放
“舟山市企業復工復產速度領先,工業投資項目復工快,也是工業經濟數據亮眼的一個關鍵因素。”舟山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早在2月18日,全市規上工業率先全面復工。從1月至2月工業用電量來看,累計用電2.45億千瓦時(不包括浙石化),已達去年同期的90%。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濟。疫情防控期間,全市各級各部門致力打通開工、用工和疫情防控環節,聚焦企業在復工復產中的堵點、難點、痛點,助推企業復工復產、釋放產能。
一對一,精準服務。舟山市經信局牽頭建立企業復工服務專班,分行業設立船舶、水產品加工、石化機械、電子信息、通信行業等5個行業服務小組,對全市所有規上工業企業進行“一對一”服務指導。駐企聯絡員和企業做到無縫對接。
助推企業物流暢通。根據前階段疫情防控需要,立足企業物流實際需求,排查企業進出跨海大橋的集裝箱車和貨物運輸車,及時與金塘卡口對接,保障疫情防控期間企業進出跨海大橋貨物運輸車輛快速通行。妥善解決了浙石化項目物料在寧波堆場堆放進口企業物流運輸以及黎明智造、萬邦永躍等企業生產原料運輸等事宜,保障企業正常生產。
努力提高人員到崗率。建立復工用工專班,通過點對點聯系和主動服務,掌握企業接返員工需求,暢通返崗服務銜接渠道,及時與安徽、河南等主要勞務輸出地溝通聯系,通過包車、包船、包機、包專列等形式,接返外地務工人員約1.3萬人。用工企業負責人表示,政府點對點接送員工,解了企業燃眉之急,產能得到有效提升。
打通產業鏈上下游。針對船舶修造企業船舶配套設備供應問題,舟山市經信局積極幫助聯系對方企業,協調物流運輸,確保生產物資供應暢通。組織召開水產加工企業座談會,幫助協調出口貨物滯港和原料供應等問題。針對建材企業產能恢復率的問題,幫助與下游建筑企業雙方進行溝通對接,加快建筑行業復工,提升產能恢復率。
狠抓惠企政策落地落實。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全市39家企業列入省級以上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制定出臺《關于應對疫情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意見》等系列政策,從降低企業成本、金融支持、穩定企業用工、專項領域扶持等多方面,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和紓困解難。第一時間下達第一批工業專項資金2575萬元,支持60余家工業企業。
抓牢抓實制造業引擎 干出逆周期新氣象眼下的舟山,到處是機器聲隆隆,一副熱火朝天景象。
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帶來的損失補回來。今年,舟山市將抓牢抓實制造業這一大引擎、主陣地,著力抓好重點產業鏈、重大創新平臺、重點項目和重大惠企改革服務,全力培育新基地、新制造、新動能、新主體,干出逆周期經濟發展新氣象。
浙石化項目建設現場全景 徐復光/攝
提升重點產業鏈,培育新基地。依托浙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延伸發展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學品等上下游產業,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集群。建設國家智慧海洋工程,加快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逐步構建全產業鏈。推進船舶修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水產品加工集聚集約發展,推進機械制造、汽配等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實施一批關鍵領域技術創新項目和新產品開發,加快向豪華郵輪、海工裝備、特種船舶、綠色修船、石化設備等領域進軍。
發揮平臺作用,培育新制造。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服務制造、品質制造,有力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加快推進魚山綠色石化基地建設,全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使其成為制造業跨越發展的主載體。突出各縣(區)、功能區特色和優勢,建設提升一批制造業特色小鎮、小微企業園。5G時代,形成一批5G應用示范工廠、數字化樣板企業,實施一批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
重點項目引領,培育新動能。推進浙石化一期項目產能釋放和二期項目建設,大洋世家水產加工園、普陀萬洋眾創園等項目建設。開展企業項目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攻關,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圍繞船舶產業轉型升級、石化產業鏈延伸配套、海洋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海洋生物等產業培育,精準招引一批新項目。
做深做實“三服務”,培育新主體。在政策制定方面,突出重點領域發展,制定完善新一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在涉企改革方面,推進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流動。在惠企服務方面,傾情傾力辦好企業關心的“關鍵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