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3周年之際,國務院批復公布《關于支持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的若干措施》。這份新一輪改革紅利,浙江自貿區和油氣企業已經期盼多年。
從“不產一滴油”到初步形成萬億級油氣產業格局,3年來,中國國內唯一一個以油氣全產業鏈建設為特色的浙江自貿區,積極爭取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在開放發展油氣全產業鏈時,摸清油氣行業堵點、海納政策賦權訴求,同時背靠長三角經濟腹地優勢,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持續馳騁在海陸內外聯動發展進程中。
在浙江自貿區,一艘貨船停泊碼頭卸貨。 王剛 攝
先行先試:爭取更大改革自主權
浙江自貿區掛牌成立后,油氣全產業鏈建設遇到不少體制機制壁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的契機下,浙江自貿區抓住時代機遇先行先試,為油氣產業爭取政策紅利。
“現在看到的‘賦權26條’,實際上耗時近3年,因為涉及部門復雜、政策突破點多,所以難度非常大。”浙江自貿區政策法規局政策法規處處長邵哲一介紹,涉及的政策訴求,大多是油氣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碰到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賦權對油氣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浙江自貿區一影。浙江自貿區管委會供圖
據了解,“賦權26條”圍繞浙江自貿區油氣產業發展需要,從引進油品貿易國際戰略投資者、加快推進石化煉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油品流通領域市場化配置能力等11個領域提出了26項具體支持措施。
比如浙江自貿區原來面臨著成品油產能過剩問題,賦權后,將進一步提高浙江自貿區成品油出口配額,尤其為油氣民營企業拓寬外銷路徑。
“賦權26條”是浙江自貿區探索更大改革自主權的生動實踐。浙江自貿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夏文忠表示,這將有利于浙江自貿區推動油氣全產業鏈建設,打造體制機制靈活、生產要素充分流動、高度對接國際標準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浙江自貿區一影。浙江自貿區管委會供圖
背靠腹地:浙滬聯動釋放能量
浙江自貿區所處舟山,舟山是中國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門戶。“賦權26條”的爭取成功,離不開舟山通江達海臨近國際主航道區位優勢、背靠長三角經濟腹地優勢支撐。
“長三角本身走在中國對外開放前沿,而浙江自貿區利用有限空間也起到對外開放的引領作用。”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委員會黨委書記、副院長易傳劍認為,浙江自貿區在探索油氣產業發展時,較好地發揮了長三角的杠桿撬動作用。
在油品貿易上,浙滬兩地展開了“強強聯合”。2018年3月,浙江自貿區與上海期貨交易所達成“期現結合”合作協議,以“期現合作”為紐帶,建設以油品為主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
“我們完成了中國首單保稅燃料油期貨倉單交割品直供業務,‘浙江國際油品交易中心報價專區’也已經在上期所標準倉單交易平臺上線。”浙江自貿區政策法規局副局長胡朝麟介紹,目前,舟山已有6個倉庫成為上期所原油和保稅燃料油期貨交割倉,初步確立了舟山作為上海期貨交易所原油、燃料油期貨重要交割地的行業地位。
不僅是油品交易,浙江自貿區也積極和上海一起謀劃兩地交通要道、深水港建設等,多方面聯動釋放發展動能。
互聯互通:輻射帶動長三角
搭乘長三角東風推動區域合作的同時,浙江自貿區還轉發展力為輻射力,通過互聯互通輻射帶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浙江自貿區是加速長三角一體化、服務中國開放大局的核心載體之一。”易傳劍談及,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浙江自貿區在制度創新、“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區”建設以及交通、港口等方面都進行了探索助力。
以中國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項目“舟山天然氣連接管線”為例,該管道建設聯通浙江全域,建成后的天然氣管道總長預計4100公里,為浙江實現天然氣“縣縣通”目標。
“布局管道的基礎上,建設中的新奧舟山天然氣接收站則作為保障供應的重要氣源。”新奧(舟山)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斌表示,未來可實現接收站通過管道高效外輸,也可以通過天然氣小船江海聯運,輻射沿海及長江經濟帶,充分釋放接收站產能。
除了管道等基礎設置的互聯互通,浙江自貿區3年來也加速長三角港口一體化發展
在通關便利化方面,浙江自貿區推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運輸工具(船舶)“一單四報”、保稅船用燃料油跨關區跨港區直供等制度創新成果,不僅促進了舟山、寧波、溫州等浙江省內沿海港口的合作,而且加強了浙江與南京、上海等關區聯動。
從制度改革到創新發展,從享受紅利到釋放福利,掛牌成立3年來,浙江自貿區在油氣產業建設上不斷先行先試,以長三角腹地聯動中國油氣全產業鏈建設,以港口競爭優勢澎湃中國改革開放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