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外新冠肺炎疫情呈擴散蔓延態勢,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仍然不容小覷,給防疫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深圳海關分析形勢、真抓實干,一手抓好口岸疫情防控,一手抓好全力促進外貿穩增長,彰顯出新時代國門戰疫的海關風采。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關的起源與發展
1. 國外海關的起源與發展
國外海關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古希臘城邦雅典。
11世紀以后,西歐威尼斯共和國成立第一次以“海關”命名的機構即威尼斯海關。隨后,“海關”經歷了三次重要發展: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各國除繼續在沿海、沿邊設置海關外,在內地水陸交通要道也設置了許多關卡;
資本主義發展前期(17—18世紀),海關執行保護關稅政策,重視關稅的征收,并建立一套周密繁瑣的管理、征稅制度;
19世紀,為發展對外貿易,歐洲各國先后撤除內地關卡,廢止內地關稅,并且基本停止出口稅的征收。
2.國內海關的起源與發展
古代中國,海關起源于在沿海口岸設市舶司管理海上對外貿易,歷經唐、宋、元、明,直到清初因海禁而撤銷。
1684年康熙帝廢止禁海令后設閩海關于福州與廈門。
1685年設粵海關于黃埔,設浙海關于寧波,設江海關于連云港云臺山(隨后移至上海)。自此,中國的邊境監督管理機構開始了以“海關”為名的歷史。
第一次鴉片戰爭,各通商口岸實行“領事報關制”,外國領事開始直接參與中國海關業務。
戰火中的近代中國海關歷經多年坎坷發展后于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正式成立,由孔原擔任新中國首任海關總署署長,徹底結束了由西方列強控制中國海關長達90年的屈辱歷史。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3.深圳海關的起源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深圳海關前身為“九龍關”,1887年在香港成立。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九龍關,將其總部機構由香港撤回深圳,并于1950年將“九龍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九龍海關”。
1997年7月1日,隨著香港回歸祖國,“九龍海關”更名為“深圳海關”。
深圳海關是受海關總署直接領導,負責指定口岸及相關區域范圍內海關工作運行管理、監督監控的正廳級直屬海關,領導隸屬海關。深圳海關管轄范圍為廣東省深圳市、惠州市的各項海關管理工作。
目前,深圳海關內設機構21個、隸屬海關單位32個,所屬事業單位10個、總署委托管理事業單位1個。
圖片來源:深圳新聞網
新時期的國門守護者
面對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深圳海關全面動員、盡銳出戰,加強疫情防范,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隨著境外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持續多日超過境內,疫情輸入風險持續加大。深圳海關堅持出境入境兩手抓,把防止疫情輸入作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決遏制疫情通過口岸傳播擴散,筑牢口岸檢疫防線。
為了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恢復正軌,深圳海關推出企業防控疫情復工復產二十條措施,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同時,多措并舉支持地方重點行業、民營中小微企業應對生產經營困難,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主要舉措如下:
1.提高辦事效率,方便通關流程
深圳各口岸海關開通綠色通道,設立進口疫情防控物資快速通關專用窗口,選派業務骨干值守,確保綠色通道全時守候。按照特事特辦原則,即到即提,實現通關“零延時”。
推廣實施“進口直提”和“出口直裝”。通過實施“進口直提”和“出口直裝”進一步壓縮貨物通關時間,推動優化深圳口岸營商環境,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
此外,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企業捐贈加工貿易保稅貨物,主管海關憑企業申請,在登記貨物品名、數量、捐贈(征用)單位等基本信息后加快放行。
圖片來源:深圳新聞網
2.優化海關服務,著重企業減負
利用“單一窗口”或者“互聯網+海關”助力企業足不出戶辦理注冊備案、信息變更等業務;
推出免除稅款擔保、延長企業稅款繳納期限、減免滯納金、加工貿易手冊擔保從寬免收、“提前申報”的報關模式等舉措,為企業減負;
簡化進口生產設備和料件檢驗,實現“一站式”和“隨到隨檢”的“零等待”服務機制;
積極推行“互聯網+網上稽核查”、委托查驗服務模式、減免稅業務無紙化申請、原產地簽證自助打印等方式實現深圳海關的“網上作業”。
圖片來源:深圳海關微信公眾號
3.強化食品供給,保證飲食安全
為保證食品、農產品的正常供給,深圳海關一方面是加速進口食品、農產品通關,另一方面是保障食品、農產品正常出口。
對進口食品農產品采取快速檢疫審批、快速查驗、快速檢測、快速出證的“四快”通關流程,同時協調內地海關保障出口食品原料供應,確保供港澳食品質優量足。
圖片來源:深圳海關官網
4.保護知識產權,護航產品出口
在技術性貿易措施、知識產權保護、原產地簽證、動植物產品出口、食品出口、商品檢驗、A EO國際互認等方面提供具體的幫扶措施助力企業走出國門;
大力支持中歐班列發展,允許企業自主選擇通關模式,減少報關次數,降低報關成本,推動“關鐵通”合作倡議實施,支持建設中歐班列樞紐站點,促進中歐班列多式聯運業務發展,支持中歐班列開展跨境電商、跨境、郵件運輸業務;
通過發揮海關“數據+研究”輔助決策作用、統籌特殊監管區域區內區外發展,設立疫情防控“六穩”服務組,成立幫扶企業復工復產專班等措施貫徹落實穩外貿穩外資政策。
圖片來源:海外網
5.促進跨境貿易,推進港口聯動
實施“惠鹽”組合港,以鹽田港為樞紐港,惠州港為支線港,打造“惠鹽組合港”的業務模式;
在加工貿易與保稅物流方面,深圳海關通過全面應用“金關二期”加貿及保稅管理系統,實現保稅貨物區間自由流轉。
同時在特殊監管區域啟用貨運通道車牌識別自動驗放系統,車輛可提前申報,即到即放。
圖片來源: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官網
6.政策疊加支持,幫扶企業發展
與地方政府疊加支持、合力幫扶企業發展。
建立“深圳海關-總部經濟企業-市政府”和“屬地隸屬海關-對口協調區域企業-對口區政府”兩個層面的聯系配合機制,定期向地方政府了解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信息,并依照國家法律及海關相關規定向地方政府按需提供企業數據,為企業爭取政策支持。
推進落實大企業幫扶、大項目支持、新業態培育和產業鏈賦能“四項扶持”行動,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目前,惠州市、坪山區將深圳海關幫扶企業防控疫情復工復產二十條措施相關內容列入所在政府幫扶企業措施,實現政策疊加。
圖片來源:深圳海關官網
遠程申報“零跑動”、預約通關“即到即放”、證書“非接觸”申領、稅款延期繳納網上辦。
深圳海關推出的二十條措施涵蓋通關便利、減輕負擔、寬嚴相濟和貼身服務等四方面內容,其中容缺辦理手續、擴大免除稅款擔保范圍、擴大認證企業通關便利受惠范圍、從輕從快辦理違規案件、與地方政府疊加支持等多項措施都體現出深圳海關在特殊時期大力幫扶企業的決心和誠意。
最新消息顯示,深圳海關通過主動對接、聯系協調等方式共幫扶企業152家,富士康、比亞迪、大疆等深圳龍頭企業均已復工,深圳地區供港農產品企業復工超過90%。
2020年,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形勢,面對一系列大事、難事、急事,深圳海關全關上下迎難而上、奮勇爭先,強化風險防控一體化建設,建立風險情報聯合研判中心,提升風險防控覆蓋面和精準度。創新和完善旅客通關監管機制,推進“無感通關”。優化全球疫情監測及預警機制,嚴防重大傳染病疫情傳入傳出。開創了深圳海關工作新局面,捍衛了祖國的南大門,為國家大計“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由中國港口網www.99mizi.com特約
上海海事大學王海龍獨家提供
參考文獻
[1]王燕萍. 論赫德在建立九龍關中的歷史作用[J]. 廣東史志, 1998(1):21-27.
[2] 錢冠林. 九龍海關更名的歷史背景和意義[J]. 中國海關1997(8):3-4.
[3]薛曉星. 海關文化的歷史繼承與發展的思考[J]. 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04):5-10.
[4]李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關之一——云梯關[J]. 海關研究2003(2):94-95.
[5]張良柱[1].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海關發展歷程回顧及啟示[J]. 海關與經貿研究2018(6):P.16-23.
[6]周熊. 論我國海關的起源和發展[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8-63.
[7]熊巍昱. 近代中國海關主權回歸的歷史考察[D]. 湘潭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