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記者從廣西防城港港口區召開的新聞發布上獲悉,港口區作為防城港市打造向海經濟的重要引擎,近年來大力營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加快推進海洋強區建設,積極推進海域使用權的市場化配置工作,截至目前已通過招拍掛形式成功出讓3宗海域使用權,用海方式為開放式養殖,出讓用海面積面積共計134.89公頃,出讓成交價共計320.45999萬元,促進了海洋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海域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據介紹,港口區擁有發展海洋經濟良好的資源和基礎條件,作為防城港市打造向海經濟的重要引擎,拓展向海之路是新時代港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港口區目前正在組織開展《港口區紅沙養殖用海規劃》和《港口區“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報告》的編制工作,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提高海洋資源調控保障能力,加強海域使用管控,港口區整合全港執法力量,明確多個部門的具體分工,出臺《海洋資源執法監管共同責任制》,推進執法前移,嚴抓共管,共同制止破壞海洋環境、盜取海洋資源等違法行為。今年以來,港口區積極開展岸線巡查工作,已累計開展陸地沿海岸線巡查200余次,巡查海岸線1235公里;海上巡查航程200多海里,巡查海島26個。此外,港口區持續開展海洋生態整治與修復工作,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組織實施了東灣紅樹林生態修復建設項目和山心沙島生態島礁建設項目,進一步增強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有效改善海島的生態安全,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升,同時實施美麗海洋·清潔海灘工程。2018年9月至今,以政府采購服務的形式,持續對14個轄區海域進行清潔整治,轄區海域環境始終保持干凈整潔。另外,加快處理歷史圍填海問題。根據《防城港市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方案》的要求,積極指導業主編制項目生態評估報告和生態保護修復方案,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
另據了解,港口區還大力實施海洋人才戰略。創建港口區服務與實習基地。通過與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合作,建設一批專業優勢突出、產業特色鮮明、配套設施完善的大學生實習基地;建立港口區海洋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同在海洋漁業發展研究、高新科技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海洋漁業項目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實踐和探索;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教授工作站。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團隊為核心,圍繞港口區海洋產業發展聯合進行科學研究,爭取吸引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為提升港口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戰略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港口區位于防城港市東面,三面環海,海域面積遼闊,海岸線長達351.13公里,灘涂面積約1.2萬公頃,漁業資源豐富,亞熱帶海洋氣候和良好的海水水質,為港口區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中國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就位于港口區內,截至2019年底,全港生產性泊位達13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52個,20萬噸級泊位3個;港口綜合通過能力達1.641億噸,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187萬標箱。轄區還有企沙漁港、漁澫漁港、紅沙港、潭油港、獨山港等漁業港口,其中企沙漁港是廣西第二大漁港,也是國家農業部重點建設的中心漁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