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糧南運”重要港口、連續18年蟬聯“中國內貿糧中轉第一大港”的錦州港做出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12月12日,錦州港作為東道主,誠邀我國糧食界的專家、學者、糧食物流鏈所涉產供銷企業、農業產業化合作方地方政府以及鐵路、海運、金融、證券、期貨、農資、媒體等行業的資深人士聚首該港,為我國農業產業化新模式的創建集思廣益、出謀劃策。
此次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研討會是我國首次由港口牽頭組織的專業性大型會議,旨在探討并找尋促使我國農業產業由零散到統一,從無序到有序,從少計劃性到優化的“良方”。
新聞鏈接:據錦州港消息,12月11日上午,中糧貿易有限公司、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物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錦州港隆重舉行。中糧貿董事長王德忠、錦州港總裁劉輝、上海物通董事長張鵬舉等先后在簽約儀式上發言。據悉,中糧貿易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貿易企業、錦州港作為我國“北糧南運”的最大港口、上海物通作為錦州港發起設立的農業產業化平臺,三方將利用各自在糧食產業鏈條中的環節優勢共同建設農業產業化體系。
錦州港是我國“南糧北運”的重要港口,現已開通7條通往珠江、長江、閩江“三江流域”的“黃金水道”,2017年完成糧食吞吐量2035萬噸,今年將突破2300萬噸;屆時,經由錦州港中轉的糧食將累計達1.7億噸,為中國飯碗裝中國糧做出了突出貢獻。
近年來,錦州港圍繞糧食產業布局深耕厚植,包括物流公司的前端供貨、物流體系的建設、港口基礎與信息化建設、加強流程監管;搭設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拓展西邊道,成立盛邦陸港,建設筒倉、平房倉,購置小高箱,自制集裝箱等。錦州港持續建設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客戶的物流所需,盡最大努力幫助客戶降低成本。即使如此,港口的糧食發展仍受到缺少計劃性、信息不對稱、堆場不足、作業損耗大等問題的困擾。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贏家,不經意間成本在悄悄提升,以至于處于糧食產業鏈前端的農民增產不增收,處于糧食產業鏈末端的飼料企業原料價格高企,進而影響了百姓餐桌。
能不能把糧食物流鏈上碎片化的資源加以整合,使其由零散到統一,從無序到有序,從少計劃性到有計劃進而優化,最終降低糧食物流的成本?錦州港一直在探索。
今年,錦州港會同上海物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力踐力行,啟動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項目,相繼與吉林省大安市洵佶糧貿、黑龍江北安市宏維農業、內蒙古烏蘭浩特市興安盟稷豐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等12家產區單位簽訂《農業種植合作協議》,總種植面積92.7萬畝,初步形成了覆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的農業產供銷服務生態體系,并且實現了企業農戶牽手,訂單農業扶貧。
經過一年的實踐,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項目取得了預期效果,為業界提供了可供復制的成功范本。
在本次研討會上,上海物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鵬舉介紹了經驗與心得,并拋出了成立農業產業化聯盟的構想。
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輝表示:在訴求不沖突、設施不匱乏、存在問題不交叉、不與各方爭利的前提下,糧食物流鏈上的各方完全可以通過形成長期穩定的工作協作機制,實現糧食產業的行業規范、環節優化、成本降低,打造一個共生共享共贏的生態系統。而農業產業化聯盟構想的提出,可以為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實踐之路。
構想中的農業產業化聯盟,將以整合農業產業鏈優勢資源,創新產業鏈運行模式為主線,以農業生產全過程的降本增效、提質增效和風險管控為主要目標,以契約關系為保障,以多樣化、多層次的合作模式、服務模式、推廣模式相結合,依托聯盟成員在各行業的競爭優勢及行業經驗,制定農業生產、交易、流通的標準化、信息化操作規范,建立農業產業化的創新業務體系,進而解決中國農業粗放型、碎片化的生產模式及高成本、高損耗、低效率、低收益等問題,實現產業、物流、交易、金融、技術的緊密融合,并與農民共同分享產業鏈降本增效和提質增效帶來的額外收益,在提升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助推精準扶貧。
包括國家糧食信息中心主任王曉輝、大連商品交易所農產品事業部總監王玉飛、廣東溫氏集團采購中心副總經理陳建雄在內的與會者從各自角度、不同側面先后發言,一致認為:成立農業化產業聯盟是順勢而為、大勢所趨,在有效規避當前農業產業所存弊端的同時,也將為我國糧食全產業鏈上的各方提供一個合作共贏的平臺,是市場化條件下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種全新探索。
中糧貿、廈門國貿等企業迫切希望盡快出臺切實可行的農業化產業聯盟運作方案,第一時間把機制建好,讓平臺發揮功能,使各方資源及優勢找準切入點,為推動農業產業化健康、有序發展盡最大努力。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遼寧省分行行長劉喜峰更是為與會各方吃下“定心丸”,他表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家的政策性銀行,因糧而生,伴糧成長,將積極參與到聯盟當中,為各類企業包括民營企業提供一攬子的金融服務支持,助推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