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橫空出世,該《方案》提出,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展船舶登記,建設“中國洋浦港”船籍港,建立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船舶登記中心。6月4日,海南自貿港首艘船舶登記發證儀式在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舉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興旺”號成為第一艘以“中國洋浦港”為船籍港注冊的貨船,標志著海南自貿港船舶登記政策正式落地實施。
建立海南自貿港國際船舶登記中心只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有關航運、港口內容的一部分,與其同樣重要且具有突破意義的港口保稅油供應、啟運港退稅政策以及企業稅收及個人所得稅政策等的落地,將對海南港航業乃至中國港航業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有利于方便旗船回歸?
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有關規定,在國內建造、洋浦港登記并從事國際運輸的船舶將享受出口退稅政策。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國際航運研究所所長張永鋒認為,這一優惠政策對我國一直推動的吸引方便旗船回歸工作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資方便旗船舶數量已占所有中資國際航行船舶數量的約65%,大批狀況好、船齡小、噸位大的中資船舶,特別是集裝箱船、新型散貨船、巨型油船等高性能、技術先進的國際海運船舶半數以上懸掛方便旗。巴拿馬、馬耳他、馬紹爾群島等國以其優惠的稅收政策、簡便的登記程序、寬松的管理制度成為眾多船舶的方便旗國,不僅從中賺取了大量外匯,而且提升了在國際航運界的影響力。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措施吸引方便旗船回歸,2007年,出臺中資國際航運船舶特案免稅登記政策;2011年,試點運行“中國洋山港”保稅船舶登記政策;2013年,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試行國際船舶登記政策;2017年,“中國前海”和“中國深圳”船籍港正式獲得交通運輸部批復設立。然而,中資船舶移籍流失現象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五星旗船舶數量沒有得到明顯增長,這對我國國際形象及遠洋船隊綜合實力的打造不利。
張永鋒表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規定,境內建造的船舶在“中國洋浦港”登記并從事國際運輸的,視同出口并給予出口退稅,并提出創新設立便捷、高效的船舶登記程序,取消船舶登記主體外資股比限制等,相信未來政策吸引力會逐步顯現。
據悉,世界較為成熟的自貿港多為航運發達地區,在新加坡注冊的船舶約4500艘、9600多萬總噸,總噸位排名世界第五,而目前在海南注冊的國際航行船舶僅有54艘、172萬總噸,發展空間潛力巨大。張永鋒表示,吸引船舶登記涉及很多方面,如稅收、融資、保險政策,船員配備,技術檢驗,服務監管等,如果在除出口退稅政策之外,洋浦港后續再推出相關配套措施,將讓洋浦港作為船籍港更具吸引力。據了解,海南未來將爭取交通運輸部授權在其自貿區設立的外國船舶檢驗機構開展中國籍船舶入級檢驗業務,并逐步放開船舶法定檢驗業務,方便船東選擇船級社進行船舶檢驗。
中轉貿易前景如何?
按照國家相關規劃,到2020年,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100萬TEU;到2025年,洋浦港的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地位初步確立。
據統計,2018年,洋浦港累計完成吞吐量4205.52萬噸,集裝箱吞吐量55.67萬TEU;2019年前9個月,洋浦港完成吞吐量3721.8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50.28萬TEU,同比增長均超過20%。雖然就吞吐量而言,洋浦港相比上海、深圳等大港差距顯著,但相關自貿港政策將為其國際中轉運輸業務發展帶來強大助力。
張永鋒表示,自貿港的便利化監管優勢有利于促進洋浦港向國際集裝箱中轉港發展。自貿港政策中的“一線放開”,意味著可以簡化國際中轉、集拼和分撥等業務的進出境手續,實行“進境檢疫,適當放寬進出口檢驗”模式,國際貨物或消費品可以更加自由地進入海南。除限制進口清單上的貨物外,部分進口商品零關稅政策,也有利于全球性的物流暢通和人才集聚。此次發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對以洋浦港作為中轉港從事內外貿同船運輸的境內船舶,允許加注本航次所需的保稅油;對其加注本航次所需的本地生產燃料油,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對符合條件并經洋浦港中轉離境的集裝箱貨物,試行啟運港退稅政策。此外,海南還實施“保稅燃料油直供國際航行船舶”制度,這些都將大大提升了洋浦港作為國際中轉港的吸引力。有消息稱,近日,海南煉化生產的低硫船用燃油已在洋浦經濟開發區海關的監管下,順利為2艘外籍國際集裝箱船舶加注,標志著對洋浦港建設國際中轉港具有重要意義的保稅油經營制度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為讓洋浦港更好發揮連接我國內地與東南亞等地區的樞紐作用以及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對外開放門戶作用,我國正積極推進洋浦港進港航道等的疏浚整治;研究建設欽州港20萬噸級進港航道、防城港港30萬噸級進港航道,以及欽州港東航道擴建;加快建設湛江港30萬噸級進港航道。目前,洋浦港小鏟灘碼頭起步工程改造項目已經啟動,該項目完工后,其碼頭設計能力將從65萬TEU提升至160萬TEU。
自2018年12月中遠海運開通“海南-東盟(新加坡)”班輪航線,打通我國西部地區通過洋浦南行至新加坡的直航通道后,僅2019年,中遠海運、安通物流等航運企業就在洋浦開通了8條集裝箱航線,其中包括“洋浦-營口”“洋浦-青島”“洋浦-湛江”“洋浦-湛江-虎門”與“洋浦-海口”5條內貿航線和3條外貿航線。目前,洋浦共擁有21條集裝箱航線,其中內貿航線15條,外貿航線6條。隨著連接國內、輻射東南亞和南亞的中轉航線網絡骨架的初步搭建,洋浦港未來作為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以及國際中轉港的地位將愈加凸顯。
航運服務業:未來能否突破?
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內容,海南在開放程度方面遠遠超過目前我國的幾個自由貿易區。該《方案》提出,在海南實施“零關稅”負面清單管理;對島內進口用于交通運輸、旅游業的船舶、航空器等營運用交通工具及游艇,實行“零關稅”正面清單管理;率先在海南自貿港落實金融業擴大開放政策;支持建設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等交易場所;對注冊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并實質性運營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減15%企業所得稅;對在海南自貿港設立的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在2025年前新增境外直接投資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在海南自貿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
張永鋒表示,盡管海南自貿港有很多特殊制度安排,但是吸引現代航運服務要素集聚仍然存在諸多困難。一方面,海南缺少足夠大的貨量支撐,要知道航運服務產業也需要貼近客戶;另一方面,一些高端航運服務要素積累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沉淀過程,目前海南在這些方面的基礎都比較薄弱,并且一些企業總部或高端要素自身流動性本身就較弱。對于未來海南與香港、上海、深圳等港口的關系,張永鋒表示,希望未來海南更好地發揮其國際旅游島與國際化開放窗口的作用,更多吸引東南亞、南亞等中轉貨源,同時,在外匯管理、跨境結算、跨境交易、離岸貿易、法律仲裁、金融保險等領域強化與香港、上海等地的合作,與這些港口實現錯位競爭、協同發展。
有業內人士認為,資金跨境流動的相對自由、相關審批手續的簡化、稅收政策的優惠等將促進海南船舶登記、交易、融資、保險等行業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或將在某個領域表現突出、實現突破。張永鋒也認為,海南目前已經在論壇舉辦方面打出品牌,如博鰲論壇,因此,海南完全可以利用現有自身優勢,從一些“點”上尋求突破,進而帶動其他航運服務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