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港口網6月17日訊,歷經34個小時的連續作業,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西人工島實現“海底初吻”。
此次安裝剛剛經歷臺風“鸚鵡”的干擾,克服了技術首創、船舶首制、氣象多變、長距離浮運等多個困難挑戰,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先行”助力加速。
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對接,采用的是世界首創的自航式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作業方式,實現了世界海工領域的一次跨越,標志著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正式進入智能化時代,也將世界跨海通道施工技術提升到新高度。
16日凌晨2點,提前完成船管連接的自航式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在桂山牛頭島出塢,依靠自身動力進入浮運航道,同時,14艘隨行船舶組成編隊實時護航。
下午6點30分,經過47公里的長距離運輸,以及7次航道轉換,一體船順利抵達西人工島島頭,開始系泊絞移作業。
經潛水員水下探摸確認,17日6點,沉管開始分步驟沉放。12時許,首節沉管經過拉合、水力壓接等作業工序,與西人工島隧道暗埋段成功實現“初吻”。
深中通道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全長約24公里,其中沉管隧道長約6.8公里,由32節沉管組成,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沉管浮運安裝,是深中通道技術難度最高的控制性環節。
本次對接的首節沉管長123.5米,寬46米,高10.6米,重約6萬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艦。
本次沉管浮運安裝,面臨超長距離浮運、淺水區航道擱淺風險、大徑流海水表層流速高、回於強度大、導流堤作業空間狹窄等作業難題。
中交一航局為深中通道量身定制了一整套沉管隧道施工船組,更自主研發了世界首艘運安一體船“一航津安1”,有效化解了“卡脖子”難題。
“一航津安1”歷時三年研發,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和安裝等于一體,具有DP定位和循跡功能,是當今世界安裝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的專業沉管施工船舶。首節沉管安裝,為“一航津安1”正式首發,開世界之先河。
為保障沉管成功對接,一航局經過兩年多的科研攻關,梳理出13類205個風險點,每個風險點都制定了相應措施。安裝前,“一航津安1”進行了3次空載演練和1次重載演練,實操演練時長近350小時。
沉管浮運安裝作業窗口條件苛刻,安裝前恰逢臺風“鸚鵡”來襲,為有效保障工程要求,一航局利用自主研發的世界最大最先進自升式碎石基床整平船“一航津平2”,克服惡劣天氣影響,僅3天完成基床整平,為沉管如期對接搶抓了最關鍵窗口期。
沉管對接成功,是一航局與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設計監理單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事部門、船舶設計建造等多家單位通力合作的成果,體現了我國在超級工程建設中強大的綜合協調能力、資源統籌及科技研發實力。
特別是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項目團隊積極落實上級與業主單位要求,第一時間組織數百名產業工人有序復工復產,如期實現了西人工島鋼圓筒拆除、沉管舾裝、一體船空載重載演練等重大節點突破,提振了復產達產士氣,激勵了全國人民戰勝疫情的決心。
下一步,一航局將繼續與各方進一步密切合作,通力配合,搶抓施工作業窗口,有效保障超級工程的建設速度。
“沉管隧道工程承載了中國工程師的夢想,深中通道首節沉管的順利對接,體現了建設者們高質量、高標準的施工能力,也彰顯了中國橋、中國隧建設走上了‘智’造之路。”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王啟銅表示。
首節沉管隧道安裝完成,為深中通道全面推進施工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工程建成后,從中山直達深圳,通行時間由2小時縮短為30分鐘,有效推進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城市群深度融合發展。
微信編輯: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