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記者從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獲悉,盡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福建各港口通過落實港口降費政策、推出多樣化便利服務、提升港口作業效率等切實舉措,福建沿海港口貨生產近期逐步企穩。從5月開始,貨物吞吐量單月增速實現“轉正”。7月更是完成貨物吞吐量5843.36萬噸,同比增長11.2%。
今年1—7月,福建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3.43億噸,同比增長1.5%,增幅較1—6月提高了1.8個百分點。外貿貨物吞吐量完成1.36億噸,雖同比下降了1.1%,但降幅較1—6月份收窄0.3個百分點。
創新中轉模式
運輸結構調整顯成效
上半年,福建港口運輸結構調整顯成效。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水水中轉、海鐵聯運方式經福建港口進出的大宗貨物1738萬噸,同比增長17.5%,其中通過水水中轉方式進出682萬噸,同比增長48.7%;通過海鐵聯運方式進出1056萬噸,同比增長3.5%。
7月1日,在廈門港海天碼頭,裝滿貨物的集裝箱剛剛“乘坐”卡車抵達,就被岸橋緩緩吊上高麗海運仁川線船舶“SUNNY ROSE”輪,實現了從陸路到水路的無縫中轉接駁,意味著出口“抵港直裝”這一全新服務模式在廈門港試點落地。
“抵港直裝”模式是推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措施,也是今年來廈門港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的一個縮影。“得益于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廈門港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碼頭信息化平臺等多方面優勢。企業提前申報的出口貨物在運抵碼頭后,不需要查驗就可以正常放行,由承運車輛直接運至泊位裝載上船。”廈門港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抵港直裝”模式減少了集裝箱在碼頭內周轉和裝卸次數,這樣一來,集裝箱無需在碼頭堆存,也釋放了碼頭堆場空間,實現運輸環節降本增效。
今年以來,廈門港實施集裝箱貨物提貨單和設備交接單電子化操作,普及推廣港口使費“結算直通車”,試行集裝箱貨物“卸船直提”“出口直裝”等一系列舉措,實現船舶“零待時進(出)港”,貨物“零待時作業”,為企業每年節約成本數億元,也為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打下了基礎。7月,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繼續保持高位運行,繼6月份突破百萬標箱后,再創歷史新高,完成100.73萬標箱,同比增長4.9%。其中,國際中轉箱完成12.08萬標箱,同比增長163.13%。
在福建的另一個大港口福州港,鐵水聯運同樣在提速。6月,裝載了贛西等地10個鐵路箱貨物的“天鵝湖”輪鳴笛起航,這是福州港首次利用鐵路箱順利完成下海出口,也標志著該港鐵路箱外貿貨物“一箱到底”的全程多式聯運新模式正式開啟。
除了開創多式聯運新模式。今年以來,福州港江陰港區陸海還不斷完善物流通道,港區聯合海關推出外貿進口空箱全流程智能化監管快放模式、外貿集裝箱水水轉運等業務,受到各大航商、貨主青睞。
上半年,江陰鐵路支線貨物進出港42.9萬噸,同比增長3.68%,鐵海聯運正逐步成為內陸省份外貿貨源經福州港成為去往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