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企界】有幸陪同上海舶云董事總經理鄭江先生一同拜會全球化工界傳奇企業家-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長丁建生先生。
他的帶領下,將一個瀕臨倒閉的國有化工廠,發展成年銷售額超680億元、凈利潤達到100億元(2019年數據)、市值2433億元(2020年9月4日)的全球化工界巨頭。
前排:左一萬華化學原董事長丁建生,右一上海舶云董事總經理鄭江
后排:左一煙臺順達聚氨酯總經理葉劉亮,右一上海舶云融媒體事業部總經理崔瑞
2019年5月29日,新華社發表9000字長文,解碼萬華改革之路。原文標題:《“吾將上下而求索”—— 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企界】節選部分內容,探尋丁建生先生帶領萬華開拓創新、改革謀發展的印跡。
上圖:萬華煙臺工業園航拍畫面
下圖:萬華寧波公司全景圖
丁建生:“我1982年從青島化工學院畢業后分配到化工部外事局,聽說這里大量招人,我就過來了。”
1983年,萬華試車成功。此后10年,萬華累計為2億雙合成革皮鞋提供原料,相當于提供全國皮鞋原料的四分之一。
中國老百姓實現了從“穿布鞋”到“穿皮鞋”的歷史跨越,萬華也隨之踏上了從“計劃”走向“市場”的艱辛探索:
一方面,萬華沿襲著傳統計劃模式:“輕工部撥原料、下指標,我們生產后再由輕工部統一調配。”丁建生說。
另一方面,外國企業產品不斷涌入,民營合成革企業迅速興起,動搖了萬華產品一統天下的地位。
市場,給萬華人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
作為計劃體制的“寵兒”,國有企業能不能在市場競爭中成為“弄潮兒”?這是萬華,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
時任技術車間副主任的丁建生那個急啊:“成本一萬一,賣價七八千,企業眼看著往死里作。”
從此,萬華義無反顧地邁出從“計劃”到“市場”的步伐,堅定不移地踏著國家改革的時代鼓點:
1993年破除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
1995年進行第一次企業制度改革
1998年進行股份制改造
2001年1月5日,萬華股份公司敲響了上交所的鑼聲
2006年推行員工持股,探索混合所有制
2007年引入外資股份
2011年成功收購位于匈牙利考津茨包爾齊考市的寶思德公司(全球第八大聚氨酯生產企業)
2016年開展更進一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8年整體上市獲批準
……
改革勢如破竹,萬華持續騰飛
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利潤和資產總額三項指標分別是成立之初的253倍、427倍和255倍;
業務拓展至全球,萬華在海外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布局,可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發展,更好地服務全球客戶。
創新的活力從何而來?
“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讓市場做選擇,就要體現人的價值。”丁建生說。
今天的萬華,自主研發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已達100余項,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國家獎勵7次。
創新的主體是人才
萬華化學常務副總裁、技術總監華衛琦,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博士,留過學,畢業時被多家央企、跨國公司青睞,回憶起自己為什么選擇萬華,他說“18年前,丁總第一次熱誠相邀時,我一直猶豫不決。”沒想到丁建生那么執著,“三顧茅廬”促使華衛琦最終下了決心。
華衛琦說:“這是我看到的行業內最好的企業。”
“最好”,絕非一句空話:萬華配給華衛琦一個優秀的科研團隊,一筆上不封頂的科研經費,一個能鉆研MDI技術、足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工作平臺,還有靈活的獎勵機制……
“‘可以允許創新失敗,但決不允許不創新’,這就是我們萬華的理念!”丁建生說。
200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丁建生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百感交集。
創新,就是生產力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今天的萬華,擁有國內外6大研發基地、7大國家級創新平臺、150多個裝備先進的實驗室,一大批小試、中試產品形成梯隊接力……
2016年10月28日,丁建生因年齡原因,卸任萬華化學的董事長。萬華化學,這個2001年上市的不足36億市值的小化工廠,如今已是2433億市值的大塊頭。而這正是丁建生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換來的!
在與丁建生先生的交流中了解到,雖然受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響,萬華化學整體銷售業績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疫情對國外環境影響,萬華化學MDI國內市場占有率首次到達50%以上,提氣喜人!
雖然已經卸任萬華化學董事長,丁建生先生憑著對化工的熱愛、懷揣技術報國的心愿,依然在其他化工領域帶隊攻堅,揮灑著自己的熱情和汗水!
2020年7月,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C&EN)發布2020年全球化工50強榜單。
從2018年第一次入榜開始,萬華化學的名次由全球43位上升至今年的第32位。
萬華化學是中國唯一、世界少數擁有異氰酸酯(英文簡稱MDI)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工企業。
部分文字素材來源:新華社《“吾將上下而求索”—— 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