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在云棲大會首次亮相。據阿里方面透露,小蠻驢的內測運營早已在兩年前開始,是目前業內首款可量產的物流機器人,并很快將在社區、學校、辦公園區大規模使用。
菜鳥是小蠻驢目前的最大客戶,意味著阿里想在投資“通達系”物流公司后,進一步增強最后三公里的物流話語權。但小蠻驢更大的戰場或許還在自家的本地生活領域。阿里云智能總裁、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表示,“在數字原生的時代,新零售與本地生活很多場景都會帶來爆發式的配送需求,我們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每天會有超過10億個訂單需要配送?!?/p>
群雄競逐物流機器人
張建鋒當日表示,推出物流機器人源于在整個物流體系中,末端物流是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環節,阿里一直思考如何用科技來解決這個問題。
阿里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小蠻驢是面向末端物流場景、提供最后三公里配送服務的智能機器人,集成了達摩院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取名小蠻驢還源于其“吃苦耐勞”。數據顯示,小蠻驢充4度電就能跑100多公里,每車滿載50件常規尺寸的快遞包裹或者外賣。以每天送貨10次計算,機器人峰值運力可達一天500單。
但阿里進入物流機器人領域并不算早。小蠻驢內測兩年才推出也意味著,進入物流機器人戰場并不容易。在這個戰場上不僅云集了京東、百度、美團等互聯網巨頭,還有智行者、行深智能等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以及順豐等物流企業。
而早在2018年,已經有多家公司宣布過自己物流機器人的量產。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命名為“新石器”的L4級無人駕駛微型物流車在當年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被首次推出。新石器創始人兼CEO余恩源當時宣布,該物流車已經在常州工廠量產了近百臺。而剛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的智行者在2018年11月也曾宣布其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物流配送車“蝸必達”預計在2018年底實現百臺低速車量產的目標。
但相對于行業內多以百為計量單位的量產,阿里方面表示,小蠻驢的量產將是一個高得多的規模。還需要提及的是,基于對物流機器人的探索,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還推出了一個智能機器人平臺。
據了解,支撐起這些能力的底層技術,主要包括多模態人工智能技術和L4級以上的自動駕駛技術。基于這個平臺,可以像組裝樂高一樣快速開發針對多元場景的移動機器人。
張建鋒還表示,“云計算已經深刻的改變了IT基礎設施的形態,主機時代變成分布式時代。我們相信隨著云計算的發展,特別是云業務的發展,端上的形態也會發生一些深刻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包裹是阿里直接面對的問題?!拔锪髋渌托枨笳跇O速爆發,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每天將產生10億個配送訂單?!睆埥ㄤh說。今年4月菜鳥網絡快遞業務負責人還曾對外表示,3月份菜鳥和通達系快遞每天配送的包裹量,比2月份實現翻倍增長,全網每天流轉包裹超過2億個。
但相較更具有競爭力的物流,小蠻驢在同樣輻射三公里范圍的本地生活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或許更大。張建鋒當天談及未來10億個訂單需要配送時,也說道,“在數字原生的時代,新零售與本地生活很多場景都會帶來爆發式的配送需求”。
無人機應用的新藍海
如今,伴隨著各種飛控、導航、通信等技術的不斷突破,無人機發展愈發白熱化,產業規模也愈發壯大。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已經來到210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超過50%以上。與此同時,行業企業和產品也分別達到7000余家與40萬架,同比增長約76%和37%。
在此背景下,無人機應用更加趨于深化和多樣,航拍攝影、農業植保、商用表演等都逐漸成為行業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力源。除此以外,物流配送領域也正成為無人機應用的新藍海。2019年,民航局便先后批準了順豐、京東進行無人機物流配送應用試點,同時向杭州迅蟻公司頒發無人機物流配送經驗許可。
截至目前,國內無人機物流配送試點飛行已累計達到1.5萬個小時,飛行架次超4萬架,試點范圍囊括四川、云南等多個地方,成效十分顯著。再加上疫情期間,無人機配送價值不斷凸顯,諸如無人機配送防疫用品、農產品、海產品等應用不斷增多,可以說無人機物流距離全面普及正越來越近。
9月16日,在舟山,一筐筐剛捕撈的海鮮乘著無人機,從遙遠的島嶼直接飛到了當地碼頭,緊接著被接駁車運到網點、中轉場,而后通過冷鏈直發和航空貨運等方式,極速運往全國各地。
“千島之城”舟山,海產資源豐富,但離島眾多、交通不便。過往,物流是當地水產發展的“卡脖子”環節。而今,隨時隨地可以起飛的無人機運輸,將原本3小時的水路運輸,變為了最快12分鐘的直達;原先的運輸需要多人操作,現在一人即可操作多架無人機……解決了傳統運輸模式方式單一、航線單一、多次接駁、耗時長、時效差、成本高等問題。這一突破性的海鮮水產寄遞方案,帶來的效果是明顯的。從數據上看,運輸效率差不多提高了15倍。
據悉,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采用無人機運輸海鮮。背后的操盤者不是別人,正是順豐。東海四個半月的伏季休漁結束了,漁業旺季開啟。作為重要的物流服務商,順豐自然也鉚足了勁。
智能配送加速末端配送產業變革
物流科技正在逐漸走進尋常人的生活,在不同的范圍內積累經驗,蓄勢待發。在后端,智能化的無人倉早已將倉儲端的效率進行大幅優化,讓銷售者體驗不斷加速的物流服務;在前端,如上所說的無人配送車、室內服務機器人,也正在構筑一個更加高效、便捷和人性化的無接觸式智能服務體系。
在2020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京東物流自動駕駛首席科學家、智能駕駛總經理孔旗發表了“什么是智能配送,智能配送提速末端配送產業變革”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智能配送是新技術結合和改變傳統物流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孔旗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物流末端配送的一次變革,而這一變革里又有兩個結合:一個是技術、生產制造和業務體系的結合,第二個是車、路和云的結合,也就是新基建,包括5G和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建設。
無人配送確實讓非接觸經濟更加“務實”,恰恰是打通了物流配送的最后100米,能降低對人工配送的成本。專業數據顯示,物流配送的終端配送環節,占用了配送員單次配送時長的20%-40%。
2019年7月,中國首條無人機快遞配送航線開通。參與者是中外運敦豪(DHL)與中國智能飛行器公司億航。試飛數據顯示:無人機配送,只有貨車送貨時間的1/5,成本更低。
問題是,“無人配送”離普及化還有多遠?
美團首席科學家夏華夏對外表示:最晚3-5年美團會發展到規?;褂脽o人機服務的階段。但在此之前,技術上的疑難雜癥還需要解決,諸如無人駕駛在技術上還存在不少挑戰,從算法、傳感器和算力都需要提升。
知萌咨詢創始人兼CEO肖明超表示,無人配送的發展,需要兩個大的背景支撐,一是5G社會帶來的物聯網時代,二是新基建推動的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因為無人配送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它是依托于整個數字化、智能化社會而衍生的產物,這就意味著,無人配送需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和暢通無阻的運行環境。
這就像電動車的發展依托于充電樁作為基礎設施的完善一樣,無人配送,不僅依賴于大數據和計算能力的積累,而且還依賴于更加智能的交通環境,也就是無人配送和城市的車聯網發展程度有密切關系。
試想,在中國復雜的城市道路環境中,無人配送車和各類有人駕駛的車同時行駛時,如何“友好共處”在一條道路上?此外,如何實現精準的點對點無人配送服務?無人配送的無人車不是一輛“車”,而是一套復雜精密的計算系統,這個系統背后是看不見的平臺和生態圈。智能化時代是“軟件定義硬件”的時代,解決復雜環境里可能遇到的海量問題,仍需要大范圍的實驗來反復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