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剛剛落幕的集團安全環保生產大會上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經過百日沖刺奮戰,筑港集團、東方港務、新蘇港碼頭、新東方集裝箱碼頭、鐵運公司、物資公司、輪駁公司等11家企業收入、利潤同比實現“雙增”,與2020年考核指標相比實現“雙超”。
一個個亮眼的數字,是這場“疫情大考”中取得的高分成績。一連串的事實證明,逆境之下,連云港港口人敢于與困難“較勁”,執著跟時間“賽跑”,一步一個腳印守住了發展陣地,也確保了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的“雙勝利”。
港口生產:逆勢增長“雙翻紅”
1月8日15時許,“博斯普魯斯快航”號滾裝船在裝載完車輛設備后從69號泊位起錨,開啟了2021年首個航程。作為近兩年來最具爆發增長的貨種,滾裝車輛去年完成了85022臺出口量,同比增長30%以上。
“緊盯市場行情、堅持網格化開發,是集團既定的開發策略。去年剛開始,出口量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我們一直主動對接上汽集團等車企需求。”東方港務分公司副總經理彭橋坦言,基數越大、增量越難,開拓新市場是保持增勢的關鍵。去年,依托港口滾裝專業泊位和航線布局,我港新增了“連云港-海參崴”班輪航線,開展了首單滾裝車輛國際中轉業務,年底再次成功開拓了二手小汽車出口業務。
過去這一年,滾裝車輛出口并非“一枝獨秀”,鐵礦石、鋁礬土、膠合板、鋼材、糧食、建材、液體化工等貨種同樣增速明顯,尤其是鐵礦石、煤炭兩大傳統支柱性貨源在疫情“寒冰期”真正起到了“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成為了全港貨物上量的絕對支撐。
“進入四季度,我們在持續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環保常態化管理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貨源組織和貨物發運,有效緩解了港口場地緊張壓力。”據新蘇港碼頭公司副總經理鄭昌林介紹,公司全年完成吞吐量3605萬噸,超計劃305萬噸,其中火車發運突破兩千萬噸,最為“功不可沒”。
去年初,在全國公路、內河持續不暢的情形下,港口鐵路關鍵時刻發揮了集疏運“火車頭”功能,有力保障了全港貨流順暢。據統計,2020年全港鐵路運量達5775萬噸,總量再創新高,紀錄屢被刷新,鐵運公司單月創下了534.7萬噸的貨運新記錄。
過去這一年,集裝箱板塊可謂“一波三折”,在遭遇外貿出口“斷崖式”下滑之后,他們主動對接腹地市場,推動實施港企戰略互保,與各大港口、船公司抱團取暖;同時,不斷完善港口功能,新增了8條集裝箱航線、7條海鐵聯運通道和2條跨境運輸通道,充分挖掘海鐵、海河聯運優勢,及時迎來了下半年的“回暖”反彈。
“守得云開見月明”,2020年全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量最終定格在了2.52億噸、480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3.46%、0.48%,兩項指標逆勢“雙雙翻紅”。其中集裝箱海鐵聯運表現尤為搶眼,強勢增長了63%。
港口基建:重啟復工“加速跑”
寒冬時節,“一體兩翼”各港區工地上依然一片繁忙場景。在主港區,南疏港通道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其中一期吊裝基本完成,不久將會建成通車;北翼贛榆港區,“云浚二號”正在緊張地進行水上疏浚,兩年內這里將新增3個10萬噸級的散貨泊位;在南翼徐圩港區,集裝箱圍堤、六港池航道現場有超過200名的建設人員,正在同步進行拋石、挖泥施工作業,準備趕在春節前再搶一搶進度。
“去年3月份,承接的內部、外部項目陸續復工,在當時還算比較快的了,但還是對整體進度產生了影響。為此,計劃調整免不了,人力、物力組織少不了。特別是四季度以來,我們以勞動競賽為載體,以創建平安工地、品質工程為要求,掀起了新一輪建設高潮。”筑港集團總經理李照東坦言,去年幾乎一直處在“追趕”狀態,他們用了三個季度的時間干了四個季度的活,好在徐圩港區主管廊、支管廊等重點工程項目都如期交工驗收了。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連云港港旗臺液體散貨泊位內部專用鐵路工程、散貨區接入工程、散貨區公共配套設施工程(一期)、液體化工品罐區工程(配套設施)四個項目全部順利通過竣工驗收,為全年港口基建板塊劃上了圓滿句號。
過去這一年,全港共開工建設20余個大小項目,并開展技術改造、固定資產等投資,累計投入30億元,硬件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連云港區成功靠泊32萬噸礦石船,液化裝卸場站實現重載運行;贛榆港區實現20萬噸級開普船減載靠泊;徐圩港區管廊工程交付使用;上合物流園專用鐵路支線、鐵路裝卸場站建成開通。
“臨近年關,公司領導已經就疫情防控、人員就地過年進行了部署,確保拖輪整體建造進度。”據鴻云公司黨支部書記張權介紹,目前公司在建拖輪共有3艘,其中“東方十號”不日內將交付,首艘純電動拖也力爭在上半年完成。
港口區塊:創新求變“提效率”
“將‘多單’合為‘一單’,于去年底首次實現了聯運單證一體化。目前,圍繞海鐵班列業務,在現有3種單證的整合基礎上,今年還將繼續擴大應用范圍。”電子口岸公司總監孫經坤介紹,這一創新模式在常態化推廣之后,有望降低鐵水聯運成本30%、提升聯運效率40%以上,具體還需要進一步數據積累和測算。
得益于自貿試驗區的靈活賦能,過去的一年,港口區塊創新氛圍日益濃厚。截止當前,港口區塊已上報中歐班列“保稅+出口”、“互聯網+”公路運力等創新案例15項,占全市的22%;其中7項獲批省級創新實踐案例和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占據全市獲批量的半數以上。
“船車(站)直取、‘保稅+出口’混拼等模式應用以及國際聯運信息化的升級,讓過境班列作業效率有了新提升。”中哈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左學梅認為,去年他們不斷嘗試國際水陸聯運、過境鉀肥“集改散”等創新方式,尤其是在中鐵集、新絲路的支持下,新增了日中蒙鐵海快線、中吉烏聯運新通道,使中歐班列運量保持了較好增長勢頭。
數據顯示,去年1-12月份,中哈物流基地累計到發中歐班列553列,同比增加了17.3% ;進出場空重集裝箱 17.7萬TEU,同比增2.4%;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累計完成換裝量22.9萬TEU,同比增幅44.6%,“兩基地”、“雙節點”的物流聯動效應持續放大。
過去這一年,港口理貨實現數據實時交互,集中采購平臺、內河集裝箱業務系統正式上線,全國首列鐵路敞頂箱下水、全國首艘純電動拖輪建造、全省首只增強型定向并購票據發行、全市首個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通道開通......一個個“首字號”的創新落地,夯實了集團“效率提升年”的底座。
未來五年:乘勢出發“逐夢行”
一場風雪,似乎沒能阻擋住港口人百日沖刺的步伐;一場嚴寒,卻又激起了港口人勇往直前的堅毅。
融入落實“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以港興市”核心戰略,緊扣“高質發展、轉型升級”主題主線,以“樞紐港、產業港、物流港、貿易港”為主目標,以“主業強、物流興、聯運暢、資本優”為主核心,通過五大強力抓手,實現“五個攀新高”目標——在安全環保生產大會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銳代表黨委班子擘畫了“十四五”發展新藍圖。
過去這一年,集團經受住了考驗,全港上下“干”字當頭、“進”字發力、“創”字為要,用實干奮斗譜寫下“高質量發展、后發先至”港口新篇章,成如容易卻艱辛。
“十四五”時期,“一體兩翼”組合大港布局優化提升,主體港區重點打造“五大中心”,兩翼港區加速“港產聯動”,低碳智慧港提速建設,港口貨物吞吐規模跨越3億噸大關.....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使命與責任同在,但人生有夢不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