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脱岳裙子从后面挺进去视频,27xxoo动态图178期,а√8天堂中文官网资源

當前位置:中國港口網 > 企業花絮 > 中國牛,是真牛!

中國牛,是真牛!

來源: 星球研究所 發布時間:2021-02-21 22:53:31 分享至:

是勤懇的

是奉獻的

是任勞任怨的


但是

十二生肖之中

龍飛升上天

成為眾生頂禮膜拜的神

狗進入千家萬戶

成為人類最忠誠的伴侶

而牛得到了什么?!

(江蘇啟東牛車趕海,攝影師@清溪)

 

嗚呼

我為家牛鳴不平!

它明明應是

中國第一神獸、第一勞模


你可知 

上下五千年

背后卻是億萬頭牛的青春

呼嘯而過


你可知 

山河幾萬里

背后卻是億萬頭牛的汗水

揮灑不停

(內蒙古興安盟索倫牧場的濕地牛群,攝影師@邱會寧)

如今

牛年到來

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這部牛的史詩


 01 

起源


野牛

曾經遍布歐亞大陸

(原始牛犄角,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0余萬年—5萬年,出土于山西襄汾丁村遺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師@大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它們體形龐大

性情兇悍

尤其堅硬的牛角

極具攻擊性和傷害性

給我們的祖先留下了

極強的心理陰影


于是

古人用夸張的牛角

來代指這種動物

“牛”字便誕生了

(甲骨文“牛”字,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此外

人們還會相互告知提醒

小心牛角攻擊

于是

牛和口又組合成了另一個文字

(甲骨文“告”字,該字目前有不同認識,如有人認為下部為器皿,牛放于器皿中,即告祭之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但告知提醒

顯然沒有改變

中國古人征服野牛的沖動


甲骨文中曾記載

商王駕車圍捕野牛

結果兩車相撞

引發了中國歷史上

第一場有文字記載的車禍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記載了商王捕獵野牛的過程中,隨行馬車與商王所乘的車輛發生碰撞,王車上的貴族墜落的事故,其中車軸斷裂在甲骨文表達中十分形象。但有人認為捕獲的兕不一定為野牛,有可能為犀牛。在現代分類學中,牛屬偶蹄目,犀牛屬奇蹄目,犀牛并不是牛。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但是

其他地區的人類

卻更早地完成了野牛的馴化


大約1萬年前

西亞地區的人類

率先將野牛徹底征服

成為為人類服務的家牛

(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巖畫中的牛圖像,攝影師@李若漁)

這種家牛

毛色以黃褐色為主

牛角較短

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普通牛

它們越過山丘、跨過河流

不斷向外擴散

到距今4500年前后

終于進入中國

(普通牛和另一種牛[瘤牛]在我國都稱為黃牛,下圖為普通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后

又有數種家牛傳入

包括

馴化于印度河流域的水牛

它們角形扁長

喜歡沼澤水域環境

(水牛,拍攝于江西婺源,攝影師@趙永清)

同樣馴化于印度河流域的瘤牛

肩部則形成明顯的肌肉組織隆起

頸部皮膚松弛下垂

汗腺發達、耐熱耐旱

(瘤牛,肩部肌肉組織隆起似瘤而得名,下圖為現今印度境內瘤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青藏高原本土馴化的牦牛

則是高寒山地的產物

毛色以黑、白為主

體毛茂密粗長

尾巴似帚

(西藏野牦牛,攝影師@向文軍)

普通牛、水牛、瘤牛、牦牛

它們共同組成了

中國古代家牛的大家族

(中國古代家牛的傳入和起源示意,在我國傳統叫法中黃牛包含普通牛和瘤牛,其中普通牛的傳入可能早到距今5500年左右,但充分的證據年代在距今4500左右,下圖采用4500年的數據,制圖@鞏向杰/星球研究所)

圖片

經過馴化的家牛

已被“磨平棱角”

性格變得相對溫順

開始受到中國古人的熱烈歡迎


但是

當家牛進入中國時

狗已經馴化5500年

變成了人類的忠誠“伙伴”

而豬已經馴化4500年

在肉食與精神領域

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成為“家養動物之王”

(玉豬龍,新石器時代,豬首形的龍形象,或許表明豬被神化、被崇拜,但也有人認為并非豬首而是熊首,攝影師@大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但家牛潛力無窮

一輪家養動物“大洗牌”

即將開始


 02 

“牛”轉乾坤


家豬為雜食動物

經常會與人類爭奪糧食

而牛卻只要吃草

就可以長肉

并且牛肉蛋白質含量高

而脂肪含量低

同時還富含豐富的礦物質

(不同肉類相同質量營養成分示意,制圖@張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雖然古人并不知曉這些奧秘

但是當牛肉進入他們的口腔

那種更佳的口感

自然會征服先民們的味蕾


再加上

家牛這種舶來品

剛進入中國時數量較少

最初可能只供貴族享用

作為肉食新品種

出現在儀式性宴飲活動中

甚至

人們不舍得食用

將它完整地奉獻給神靈

以彰顯、鞏固身份地位

(九頭黃牛祭祀坑,有的牛已經被肢解,坑內還包含一個鹿頭,河南柘城山臺寺遺址出土,圖片來自張長壽、張光直,《河南商丘地區殷商文明調查發掘初步報告》,《考古》1997年第4期,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就連食用后的牛骨

也很受歡迎

因為人們發現牛骨骨壁較厚

很適合制成簪、鏟等骨器

牛憑借自身“硬骨頭”

取代了之前骨料大宗的鹿科動物

(夔[kuí]首骨笄[jī],商代,婦好墓出土,殷墟發現有骨器作坊,骨料以牛骨為主,下圖多認為是牛骨制品,但并未鑒定,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吃牛肉、制牛骨、獻牛身

牛的“功能”被不斷開發出來

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到商代中期

牛終于戰勝了豬

成為獻祭神靈祖先的第一祭品


到商代晚期

這一現象仍在加強

甲骨卜辭中記載

當時祭祀用牛少則一兩頭

多則三五百頭,甚至上千頭

在所有動物中高居榜首

(甲骨文中記載祭祀用牛數量列舉,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此外

之前占卜所用獸骨

以豬、羊、鹿為主

這一時期

幾乎全部來自于牛

(牛肩胛骨卜骨,天津博物館藏,一般占卜所用載體為龜甲、獸骨,這里獸骨指除龜甲外的其他動物骨骼,攝影師@朱浩銀,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與此同時

牛作為肉食來源

也超越了統治肉界近2500年的豬

奪得“肉王”寶座

(殷墟遺址各時期家養牛和豬的肉量對比,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對牛的需求如此之大

以至于養牛成為了一項“朝陽產業”

人們拿著鞭子放牛

是為“牧”

(甲骨文“牧”字,從攴從牛,攴為一人拿一鞭子,演變為放牧,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將養好的牛挑選出來

進行特殊圈養

以便用于祭祀

這便是“牢”

(甲骨文“牢”字,本意指圈養起來用作祭祀的牛,后衍生出其他含義,如畫地為牢,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到了周代

對祭祀用牛的要求愈發嚴格

數量、大小、性別、顏色、潔凈程度等

都有具體的等級區分


例如牛、羊、豬俱備的祭品

是天子一級才能使用的禮制

即“太牢”

諸侯一級只能使用羊、豬

即“少牢”

(太牢示意圖,制圖@羅梓涵&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面對如此復雜的事務

周代干脆設置專門的官職

負責養牛之事

即“牛人”

(出自《周禮·地官》)

“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這一時期

屠牛宰牛的技術也是爐火純青

不僅有庖丁解牛

更有一個叫“坦”的屠夫

因對牛的肌理熟練于心

一個早上屠宰十二頭牛

刀卻絲毫未鈍

令人稱奇

(也有說法認為是一天屠宰12頭牛更符合常理,下圖為西藏牦牛博物館藏牦牛骨架,攝影師@伍斌斐)

以牛為形的器物

也不斷涌現

周人用牛形青銅器盛酒

(西周牛尊,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攝影師@吳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楚人用錯銀銅臥牛來壓平坐席

(錯銀銅臥牛,戰國時期楚國,古人跪坐于地或榻上,會鋪有席子,落座或起身時為避免席子凌亂,會用重物壓實四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云南一帶的滇人

更是把用牛的創意發揮到了極致

牛的形象幾乎遍布各類器物上

包括

枕具

(虎牛銅枕,戰國,云南玉溪李家山遺址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片來自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網站,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裝飾品

(剽牛祭祀銅扣飾,西漢,云南玉溪李家山遺址出土,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攝影師@動脈影,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禮器

等等

(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西漢,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師@張艷,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就這樣

家牛奉獻著自己的肉和骨

一路“牛轉乾坤”

超越其他家養動物

成為人們最看重的動物資源


但是

牛的能力遠不止于此

在古代農業社會

它們還將創造一個無法超越的神話


 03 

耕牛神話


甲骨文中

牛和農具耒(lěi)結合

形成了“物”字


而《史記·律書》中言道

“牛者,耕植種萬物也”


(甲骨文“物”字,也有學者認為是“犁”字,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或許表明

早在商代

人們已經認識到

牛的力量大、耐力久

非常適合農業生產


但想要牛為人類耕作

成為“打工牛”

絕非易事

(石牛,商代,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師@大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經過與蠻牛的無數次交鋒

人們終于發現了它的痛點

即敏感的牛鼻

人們刺穿牛鼻

套上鼻環

用這種殘忍的方式對它發號施令

“打工牛的時代”

就這樣開始了

(青銅牲尊,春秋晚期,上海博物館藏,為溫酒器,牛鼻穿有一環,表明牛已經被馴服用于役用了,此外,穿牛鼻的現象在西亞地區更早出現,因此有人認為可能受西方影響,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牛耕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不僅解放了人力

還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人力與牛耕效率對比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至漢代

牛耕被大范圍普及

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壤、作物等耕作需求

產生了多種形式的牛耕方式

包括三人二牛一犁、二牛一人一犁等

(牛耕畫像石,為二牛一人一犁,東漢,陜西米脂出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牛不僅投身農業

還涉足交通領域

充當人類的運輸能手

(彩繪卷棚式車頂陶牛車,北魏,大同市博物館藏,攝影師@蘇李歡,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又是耕田,又是跑運輸

牛如此能干

以至于

全國上下對牛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出自漢代《風俗通義》)

“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

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


文人墨客

在詩畫中贊美牛

(請橫屏觀看,唐《五牛圖》,韓滉[huàng]作,故宮博物院藏,攝影師@柳葉氘)

王朝的統治者

還通過法律禁止隨便殺牛

(出自漢代高誘注《淮南子》)

“法禁殺牛,犯之者誅”


牛的形象也開始神化

一邊是億萬頭牛

以血肉之軀不斷勞作

一邊是人們想象中的神牛

庇佑蒼生


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神農炎帝

被塑造成牛首人身

(河南神農山神農氏塑像,攝影師@石耀臣)

因《易經》理論中

“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

即牛克水

所以治理水患

則需向河中投入鐵牛、石牛

(石犀,出土于成都天府廣場東側工地,戰國晚期至漢,《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有李冰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該石犀很可能與李冰治水有關,但犀牛在動物分類中并不是牛,圖片來自成都博物館網站,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在山西蒲津橋

至今仍保留有唐代的黃河大鐵牛

(黃河大鐵牛、鐵人,唐代鑄造,每頭牛旁邊均有1人,文獻記載唐代蒲津橋兩岸各鑄有4組鐵牛、鐵人,后落入水中,目前存留4組。攝影師@李平安)

在北京的頤和園

則仍保留有清代鎮水的銅牛

(頤和園銅牛,攝影師@劉宏成)

就連牛的主人也因牛得福

民間傳說中

是牛幫助貧窮的牛郎

“邂逅”下凡的織女

演繹出一段傳頌至今的愛情篇章

(牛郎織女畫像石,漢代,畫面左側下方一女子側身跪坐,為織女形象,周圍四星相連,為織女星,上方兔子周圍七星環繞,為畢宿,中間為一虎,周圍分布有七星,為白虎星宿,右側牛郎牽牛,上方有相連的三星為牛郎星。參考自南陽市漢畫館藏河南南陽臥龍區白灘天文星象圖,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總之

牛在古代農業社會

耕遍了華夏的山山水水

創造了耕牛的神話


但是

當時光步入近代

以畜力為主的傳統農業逐漸走向沒落

牛又將如何呢?


 04 

營養傳奇


答案就在于

牛肉和牛奶


古代雖然禁止殺牛

但王公貴族幾乎不受法律約束

吃牛肉是他們特權的表現

在民間

人們也以誤殺或跌死等借口而宰牛

梁山好漢更是以

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為榮

(宰牛圖壁畫,魏晉,高臺縣博物館藏,攝影師@柳葉氘,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而中國的古代草原民族

則長期以牛奶為食

(出自南北朝梁代《本草經集注》)

“牛乳、羊乳實為補潤,故北人皆多肥健”


(敦煌壁畫擠乳圖,唐代,圖片出自《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二期封面,臨繪人@常書鴻,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新中國成立后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牛的役用價值逐漸被取代

慢慢淡出了農耕的舞臺

牛肉的禁忌終于徹底解除

(吉林省洮南市金合農業粘玉米種植基地,攝影師@邱會寧)

閘門一打開

嗷嗷待哺的人們歡欣鼓舞

牛肉很快供不應求

價格隨之上漲

養牛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


加之國家的引導

肉牛品種不斷改良

養牛逐步產業化

(內蒙古的牛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國牛肉產量突飛猛進

近40年間

產量從26.87萬噸

增長到667.28萬噸

成為世界第三牛肉生產大國

與此同時

牛肉進口量也不斷增長

2020年進口量更突破200萬噸

(1980—2019年中國牛肉產量變化,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圖片

吃貨們根據牛的各部位肉質的特點

研發出不同的烹飪方式

(牛肉分割示意圖,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牛頭主要富含膠原蛋白

牛尾中肉和骨頭的比例相當

它們都適合燉煮熬湯

(牛尾清湯,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牛頸含有較多的結締組織

適合攪碎制餡

(牛肉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腦肉、外脊、里脊、后腿肉

肉質較嫩

適合切片、切絲、切丁爆炒

其中

外脊、里脊

又是做牛排的上等材料

(外脊又叫西冷、沙朗牛排,里脊是菲力牛排,下圖為西冷牛排,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前腿肉、肋骨肉、牛腩

筋多肉少、相互夾雜

適合燜、燒、煲等長時間烹飪

(番茄牛腩,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小腿肉(腱子肉)

筋肉相間

是鹵牛肉的上等材料

肉的鮮美和筋的軟糯結合

口感極佳

(鹵牛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同時

江湖更有傳言

沒有一頭牛能活著走出潮汕

令牛族聞風喪膽

(牛肉拼盤,圖片來源@匯圖網)

此外

人們還逐漸認識到

牛奶的營養價值很高

包含除膳食纖維外

人類所需的其他營養成分

特別是優質蛋白質、鈣和維生素

被稱為“白色血液”

(牛乳與人乳營養成分對比,其中非脂乳固體是指除水分和脂肪以外的其他物質,總固形物是指在105℃下干燥至恒重時乳汁中不能揮發的物質,牛奶成分雖與母乳較相似,但更提倡母乳喂養,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同時

牛奶又非常經濟

一頭奶牛年產奶量以5000kg計算

其營養物質約相當于10頭肉牛

或20頭肉豬、或130只羊


吃進去的是草

擠出來的是奶

堪稱

“超級工廠”

(請橫屏觀看,河南駐馬店正陽縣一奶牛養殖場的自動化擠奶車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加之

1998年最先在南京發起并很快風靡全國的

早餐革命——牛奶加雞蛋

2000年由國家推廣的“學生飲用奶計劃”

以及各種牛奶企業的營銷宣傳

“中國人的喝牛奶運動”如火如荼

牛奶的需求被徹底激發

20年間

牛奶產量飛漲

(2000—2019年中國牛奶產量變化,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各種牛乳制品也層出不窮

奶粉、奶油、奶皮、奶茶、奶豆腐

酸奶、煉乳、酥油、干酪、冰淇淋

……

(牛乳制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就這樣

牛肉、牛奶

在短短幾十年間

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

增強了中國人的飲食營養


此外

人們還用牛骨煉油、制骨膠

用牛皮制革,做成皮鞋、皮帶、皮包

就連牛的結石

也是名貴的藥材“牛黃”

牛糞則是草原上極好的燃料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牦牛糞是當地人很常用的燃料,拍于西藏那曲,攝影師@山風)

今天的我們

享用著牛的饋贈


我們歌頌牛

(紅衣牛背雨絲絲,紙本水墨設色,齊白石作,圖片來自中國美術館網站)

我們贊美牛

(中共深圳市委員會門前的拓荒牛,圖片來源@匯圖網)

我們以牛自喻

(魯迅《自嘲》)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但是

我們卻沒有真正為牛正名

上下五千年

牛獻身出力、產肉產奶

它分明是電、是光

是為國為民為蒼生的

第一神獸、第一勞模


如今牛年到來

牛肉或許已經擺上餐桌

是時候向牛道一聲

牛,你真牛!


祝大家牛年快樂

牛牛牛!!!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 | 王長春  所長

圖片 | NEW

地圖 | 鞏向杰

設計 | 羅梓涵

審校 | 擼書貓  成冰紀

封面攝影師 | 謝傳輝


專家審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李志鵬副研究員


【主要參考文獻】

[1] 呂鵬, 袁靖, 李志鵬. 再論中國家養黃牛的起源——商榷《中國東北地區全新世早期管理黃牛的形態學和基因學證據》一文[J]. 南方文物, 2014(03):48-59.

[2] 蔡大偉等. 中國北方地區黃牛起源的分子考古學研究[J]. 第四紀研究, 2014,34(01):166-172.

[3] 袁靖. 牛年說牛[N]. 中國文物報, 2021-01-29(005).

[4] 呂鵬. 牛鈴悠悠:中國古代社會的牛[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9-06-14(006).

[5] 李志鵬. 殷墟動物遺存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9.

[6] 呂鵬. 商人利用黃牛資源的動物考古學觀察[J]. 考古, 2015(11):105-111.

[7] 謝成俠. 中國養牛羊史[M]. 農業出版社,1985.2.

[8] 白燕培. 黃河蒲津渡唐開元鐵牛及鐵人雕塑考[J]. 農業考古, 2018(01):228-231.

[9] 王靜如. 論中國古代耕犁和田畝的發展[J]. 農業考古, 1983(01):51-64.

  

本文關鍵詞:企業花絮 標簽:為國為民為蒼生
聲明: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中國港口網”“www.99mizi.com”的所有文字、圖片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港口網所有,轉載必究。若轉載使用,須同時注明稿件來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0條評論

    頭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哈密市| 苍溪县| 桂阳县| 万源市| 皋兰县| 扶风县| 玛曲县| 北流市| 丽江市| 永丰县| 辉县市| 积石山| 开远市| 翁牛特旗| 平舆县| 呼和浩特市| 法库县| 光山县| 绥棱县| 松溪县| 瑞昌市| 龙江县| 五寨县| 武川县| 邯郸市| 聂拉木县| 长泰县| 马关县| 汝阳县| 眉山市| 古田县| 镇巴县| 来宾市| 米易县| 新安县| 文山县| 海原县| 汝州市| 元谋县|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