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亮麗的運營數據,也是一曲高昂的開放之歌——
2020年,位于江西北大門的九江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61.04萬標箱,占全省水運集裝箱比重超八成,增速列長江主要港口第二名。其中,內貿箱占比首次超過外貿箱,與外貿進出口形成合璧之力。今年1月至2月,九江港集裝箱吞吐量8.23萬標箱,同比增長25.27%,實現了“開門紅”。
九江港以“三變”建設區域航運中心,助力江西高水平雙向開放,取得了積極成效。
方向之變:內外并重
2020年以來,為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省商務廳及時發布惠企政策,指導九江港靈活整合應變,及時調整“三同(貨物進境與沿海同價到港、出境與沿海同價起運、通關與沿海同樣效率)”政策方向,由“以外貿為主”轉為“內外貿并重”。開通至長江上游港口航線、推進區港聯動、支持進口肉類和進口糧食業務發展……九江港加強服務內循環力度,助力原供貨省外出口的企業回到九江出口。
江西泰盛紙業負責人表示,九江開通瀘州港-九江港直達航線,通過“散改集”將貨物運輸由散貨模式改為集裝箱模式,不僅貨物安全性高,無淋雨、受潮等污染,還使每噸漿板物流成本下降10元左右,為企業減輕了經營壓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物流的供應保障和貨物到貨時效。
通道之變:探索協同
九江港從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出發,搭建區域航運中心,共享政策試點的集疏運體系,引導企業優化貨物運輸通道,推動產業與通道協同發展。
過去,雙胞胎、正邦等我省飼料龍頭企業,進口糧食到南昌后,必須通過公路運輸到廠。由于公路運距長、費用高,一般只能找回頭車運輸從而降低成本,往往導致糧食供應不及時、不穩定,途耗高。
如今,有了九江港水鐵聯運政策補貼,帶動鐵路運費下浮、港口裝卸費讓利,貨物改成集裝箱鐵路運輸到火車站,再配送進廠,推動運輸結構調整,從而使飼料廠供應通道更加穩定、及時,還降低了原料成本。
速度之變:效益凸顯
九江是江西唯一通江達海的港口城市,全省152公里長江岸線全部在九江境內。長江物流經濟大通道,為內陸地區提供了進出海的大通道。
如何更好地發揮這條黃金水道的作用?在省商務廳(口岸辦)的指導下,九江港給出的答案是:提升江海直達服務品質,打造外貿集裝箱貨物運輸速通模式,從速度、密度、銜接度、滿意度四方面,打造九江港航物流新品牌。
2019年,九江-上海“天天班”開行。2020年,共開行至上海外高橋、洋山“天天班輪”705班,運送進出口箱量177851標箱。截至今年3月21日,已開行“天天班輪”140班,進出口箱量45528標箱。
隨著航班數量不斷加密,航行時間不斷壓縮,九江至上海港從140小時縮短至60小時以內。
落戶于九江經開區的瑞智精密機電有限公司,產品主要銷往國外市場。由于“天天班”班輪密度的增加,公司90%以上的外貿貨物都從九江港出運。“‘天天班’加密之后,我們的交貨速度更快,競爭力更強。”瑞智精密機電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部長王大興表示,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是公司外銷數量相較于往年不僅沒有減少,還增長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