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中國。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創造數字化發展新模式,已經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
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普及,中建集團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兩化融合,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驅動力。
項目裝上“智慧腦”
戴上AI眼鏡,立馬擁有360度全景視野,足不出戶就可全面查看,作業面施工進展情況。
在北京小米智慧產業園區項目搭建全國首個智慧工地5G專屬網絡,通過搭載50倍光學可變焦攝像頭,實現多路超高清視頻毫秒級回傳,配合自主研發的智慧工地AI平臺,實現多層級協同監管。
積極探索新技術,與施工現場管理需求融合,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數字化技術賦能價值正在不斷顯現。
武漢長江文創產業園項目為塔吊長臂、吊鉤裝上了“智慧大腦”,塔吊司機只需在地面操作間輕松操控。就能使一批批鋼筋、構件精準起落。
全國首個“無人駕駛塔吊”
如今,智能化信息系統已經貫穿項目施工的角角落落。在深圳前海信息樞紐大廈項目運用基坑自動化監測平臺和基坑自動監測機器人對大量位移點位進行24小時同步監測,數據實時傳送至智慧平臺,為項目建設提供“雙重保險”。
全國首座百米超高層數據中心\前海的“智慧大腦”
北京安貞東方醫院項目引入快速體檢智慧系統,通過機器視覺 +生物識別 +人工智能 +中西醫大數據,僅需15秒,快速完成70余項健康指標檢測,形成個人身體檢測檔案,保障進場工友安全。
工廠配備“智慧芯”
將數字化技術和工廠化生產融為一體。把數字化發展理念嵌入國內數十個智能化裝配式生產基地,以標準化生產確保構件品質、提升制造效率,以定制化設計滿足個性需求、拓寬行業邊界。
中建科工廣東鋼結構生產制造基地“無人”切割下料、全熔透免清根機器人焊接。在這里,每臺機器都有獨有的“智慧芯”,讓工序銜接更加高效、智能、互通,推進建筑鋼結構制造自動化進程。
根據裝配式建筑的建造特點,中國建筑還創新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臺”,融合設計、采購、生產、施工、運維的全過程,將工廠的業務流程及生產數據信息化,實現全方位、交互式信息管理。
智能下料中央控制室
中國建筑積極改造和優化生產設備,推進先進的生產控制系統,提升工廠數字化處理能力,引領建筑產業由“建造”向“智造”升級。
產業織密“智慧網”
“互聯網+”物資采購新模式是中國建筑應用數字化手段,促進產業鏈共贏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以來,中國建筑積極響應國家“互聯網+”戰略,以數字化轉型為目標,采用BIM、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構筑產業共贏新平臺,大力拓展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智能勞務管理等新業務,在“建筑產業互聯網”方面搶先布局,逐步形成在互聯網時代新的競爭軟實力,更為轉型升級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中建電商云筑網擁有5個子品牌:云筑集采、云筑優選、云筑勞務、云筑智聯、云筑數科。
集采平臺上線至今匯集62萬余家中小企業,累計招投標65.7萬次,交易總額4.2萬億元。
單單有審批,筆筆有痕跡,次次可追溯,有力促進全行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整體提升,為建筑業數字化轉型探索了發展新路。
實名制管理平臺和二十余家銀行金融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開創了建筑工人工資代發業務,利用分賬制手段,保障建筑工人工資按月足額發放。
截至目前,平臺已上線28.4萬個項目,在冊建筑工人數2905萬余人。有力推動行業實現勞務工人職業化勞務管理現代化、總包管理標準化、資源服務社會化,持續提升全行業勞務管理水平。
總結
面向“十四五”,中國建筑正以發展建筑產業互聯網為目標,以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三大平臺為基礎,建設數字指揮決策、產業鏈數字化、海外信息化提升、企業管理協同、產業互聯網奠基與數字化基礎設施云化六大項目群,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邁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