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集裝箱追蹤技術可向供應鏈各環節參與者,提供集裝箱內外狀況的實時信息,及時發現貨物運輸中的各類問題,推動集裝箱走向智能化。但大規模應用,需求與成本或成主要影響因素。
TRAXENS by CMA CGM功能
近期,達飛集團宣布全面推廣創新集裝箱追蹤解決方案TRAXENS by CMA CGM。該技術由集裝箱監控軟件商TRAXENS研發,通過在標準集裝箱上配備相應電子設備,供應鏈參與者可以在集裝箱轉運以及內陸運輸過程中,查看關于貨物運動軌跡和箱內狀態的實時數據。
TRAXENS是一家成立于法國的初創公司。2012年,達飛集團成為該公司的第一位投資者。2015年10月,達飛集團開始在其當時旗下的最大船舶“CMA CGM BOUGAINVILLE”號上應用該技術,參與了TRAXENS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大量測試。2016年8月,地中海航運宣布同達飛集團聯手,對該公司進行投資。
事實上,TRAXENS并非航運市場上唯一的創新集裝箱追蹤技術,達飛集團也并非唯一應用此類技術的班輪公司。去年6月,馬士基航運宣布正式推出遠程集裝箱管理系統(Remote Container Management,RCM),該系統可以在集裝箱運輸全程中,向客戶提供集裝箱的位置信息以及箱內氣體濃度、溫度狀況等。
從TRAXENS到RCM,創新集裝箱追蹤技術正致力于將多式聯運引入大數據時代。兩年前,TRAXENS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ichel Fallah曾表示,這項集裝箱追蹤技術將在三年內成為“行業標準”,表達了其對創新技術優化運輸質量與供應鏈服務的期待。那么,此類集裝箱追蹤技術究竟有哪些創新功能?在成為“行業標準”的道路上,它們可能會面臨哪些阻力?
讓集裝箱“說話”
根據TRAXENS公司的解釋,TRAXENS技術的特點在于,集裝箱可通過特殊電子設備轉變為“智能集裝箱”。所謂“智能”是指,這種設備不僅可以像傳統追蹤技術那樣,提供集裝箱的位置信息,還可以深入了解集裝箱內部的情況,箱內數據指標可以展示在相應平臺上,供應鏈各環節參與者可以通過平臺了解集裝箱內、外部的實時狀況,最終提高運輸的透明度、安全性和效率。
達飛集團官網顯示,TRAXENS技術目前可提供五方面的監控數據,即集裝箱的外部溫度、地理圍欄警報、運輸流程狀態、撞擊震動和箱門打開,箱內溫度以及濕度等功能即將上線。此外,客戶還可根據自身需求定制服務,例如可選擇將該技術應用在某條高度復雜或者需要進行成本優化的路線上。此外,在大規模應用該技術前,客戶可以選擇先進行供應鏈診斷,根據診斷結果判斷該技術對推動公司業務發展的潛在作用。
同TRAXENS類似,馬士基航運推出的RCM系統可向客戶提供冷藏集裝箱位置、箱內溫度、氣體濃度以及供電情況的實時信息。同時,馬士基航運的相應專家可以對集裝箱進行遠程管理,由當地技術人員直接解決問題。該公司首席商務官Vincent Clerc當時表示:“通過RCM系統,客戶可以隨時監控供應鏈并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對策,同時利用數據優化供應鏈。尤其對于易腐以及高價值貨物而言,RCM系統提升了冷藏集裝箱的價值定位。”
TRAXENS與RCM的共同之處在于,二者不僅可以呈現貨物運輸途中集裝箱的內部情況,以近乎實時的數據推動客戶的業務發展,還為客戶搭建了及時解決問題的平臺,發現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提供優化供應鏈的建議。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類追蹤技術讓集裝箱擁有了“開口說話”的機會。
需求與成本錯配
一項新技術的誕生與應用,總會面臨諸多問題:技術的使用者是誰?誰來為這種技術買單?
針對創新集裝箱追蹤技術在中國市場上的應用,上海國際貨代協會秘書長李林海向本刊記者表示,這類技術的應用已有一段時間,在國外的應用則要更早。具體的應用,還要看需求與成本的匹配。
記者采訪到了國內部分貨代物流企業,這些企業表示,集裝箱追蹤技術通常由船東提供,但是否有應用的必要,取決于托運人的需求,而需求又取決于所運輸貨物的類型。此外,如果托運人對于貨物的品質管理有較高的要求,也有可能會向技術提供者購買這類服務。
通過梳理TRAXENS與RCM創新功能可發現,該技術旨在追蹤對于溫度、濕度、氣體濃度較為敏感的貨物,主要是農產品、藥品等。在遠洋運輸過程中,集裝箱溫度、濕度的波動或者撞擊等意外情況,都可能會對這類貨物的品質造成影響,縮短貨物保質期,最終影響貨物銷售價格,給托運人造成嚴重損失。而對于保質期更短,且對溫度有精準要求的生鮮貨物來說,即使是較短的運輸時間,也需要全程把握貨物的運輸質量。
創新集裝箱技術的推廣,可實現承運人與托運人的互惠。托運人可以把控貨物的全程運輸狀態,了解貨物位置以及是否得到妥善處理等。而承運人,即技術提供方,可利用大數據推動供應鏈透明度的提升,優化自身的服務水平,并在數字化領域開辟新天地。
不可忽視的是,需求并非技術應用的全部動力,成本也是技術使用者必須考量的因素。TRAXENS公司市場部負責人Tim Baker曾表示,技術的定價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例如集裝箱通行的航線、集裝箱類型、接收的數據量等。
第三方軟件開發者為班輪公司提供技術,有技術使用需求的托運人將承擔這部分成本。Tim Baker還稱,班輪公司購買該技術所支付的費用無法完全覆蓋其開發成本,但公司可通過向供應鏈其他參與者出售信息的方式獲取一定利潤。可見,此類技術的成本并不低廉。
低成本與高性價比使集裝箱運輸成為經濟有效的運輸方式,但若將創新追蹤技術具化到每個集裝箱,托運人就要為所需的硬件與軟件等一系列技術環節支付高額費用。
創新集裝箱追蹤技術的價值所在,就如同TRAXENS公司的創業理念所傳達的那樣:如果供應鏈中的每個參與者都能夠在正確的時間獲得正確的信息,多式聯運則可在效率、服務與環保等方面獲得巨大提升。但是,想要達成這一目標,所應用的解決方案必須進行大規模部署。
從目前情況看來,“智能”集裝箱離我們并不遙遠。但班輪公司想要大規模推廣此類創新技術,并以此加強服務質量,除了要敏銳感知客戶需求以外,還要同軟件供應商聯手,從降低成本入手,真正推動集裝箱運輸與大數據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