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渤海灣,一望無際。滿載的貨輪絡繹不絕,巨大的吊機直聳云霄,現代化的碼頭探向深海……初夏時節,集裝箱帶你走進這碧空下的黃驊港
煤港難見煤
清清的水倒映著藍藍的天,樹木探出綠芽,好客的鳥兒在前方引路,不見煤塵飛舞、污水橫流。不禁疑惑,煤炭港區環境竟如此美?
“嗚……”一聲汽笛劃破長空打斷思緒。“看,船滿載著煤起航了。”裝船過程都看不見煤,這港區好神秘。
“走,去看煤。”終于盼到了這刻。空中架起的管道,是全封閉運煤走廊;那邊的一片圓柱形建筑是儲煤的筒倉,最多可儲煤144萬噸……車穿行于港區,處處與煤有關,卻依然難見煤的蹤影
登上翻車機房觀看臺,終于見到了煤。
只見長長的運煤列車被緩緩牽引至翻車機房,到達預定點后,每臺翻車機如大力士般瞬間將4節車廂抱起,旋轉到一定角度后,煤炭傾瀉而下,白色霧氣噴涌而出。
“揚起來的不是煤粉,而是水汽將粉塵包裹起來形成的水霧。這些遠道而來的煤炭,在翻車機房卸下,通過封閉的皮帶走廊卸入儲煤筒倉,最后經皮帶和裝船機裝船下海。整個運裝過程全部配備了抑塵系統,全程封閉式運作,所以難見煤塵。”聽了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恍然大悟。
煤港,已不再是傳統認知中的污染企業,煤炭能源的“綠色運輸”在黃驊港率先得以實現。
“兩湖”“三濕地”成“水庫”凈化器
出了翻車機房,以為行程到此結束。只聽工作人員幽默地說:“看完煤,還有其他景點呢。看,對面就是游園——蓮園。”
走進蓮園,柳葉初萌,水波瀲滟,錦鯉暢游。湖中魚肥蝦美,綠林中喜鵲、麻雀、啄木鳥安家落戶,各類遷徙的海鳥在黃驊港停留,茵茵綠草叢中散發出淡淡花香。
原來,這個蓄水能力近4萬立方米生態湖,不是一般水域,而是由處理后的含煤污水和壓艙淡水匯集而成。
除了美化環境,還成了港區的“儲水池”。
黃驊港煤炭港區地堿水咸,淡水資源匱乏。自2016年起,黃驊港投運了3座煤污水處理站、4座生活污水處理站,并利用閑散場地規劃,建設了以“兩湖”“三濕地”為主體,儲水量近60萬立方米的智能水循環系統。
“兩湖”,主要回收壓艙淡水和處理后的煤污水;“三濕地”,主要收集港區雨水。供水管路、污水處理系統與“兩湖”“三濕地”互聯互通,根據港區所需自由調節。
而在以前,船舶壓艙淡水和含煤污水經處理達標,直接排入海中,港區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部依賴市政供水和周邊電廠的海水淡化。
如今,通過水資源循環利用,煤炭港區實現工業用水自給自足,年節水300萬立方米,節約成本1500余萬元。
既是儲水的“水庫”,又是美化環境的“凈化器”。“兩湖”“三濕地”改善了港區環境,也使作業現場變成了公園。
環保經濟“雙豐收”
2020年,黃驊港煤炭港區被評為國家3A級工業旅游景區。吞吐量突破2億噸大關,躋身國際深水億噸綜合大港行列,成為全國主要港口中最具成長性的港口,入圍“中國最美港口”……
如今,黃驊港煤炭港區以秀美的環境,現代化的工藝,超前的創新技術,編織綠色夢想。
作為環渤海最年輕的現代化港口,曾經的苦海沿邊,已搖身一變,成為渤海灣畔的一顆璀璨明珠。
資料整理來自:滄州日報 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