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是清潔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
近日廣東省印發了《促進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和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方案》
(下稱《方案》)。
總結下來廣東省總歸做了這三方面的事情
? 提出實施財政補貼
? 在全國率先實現平價并網
? 切實支持海上風電發展
隨著海上風電國家補貼即將全面退出,為了避免裝機規模斷層,各地政府開始推動項目開發,由補貼向平價平穩過渡。
廣東省“一馬當先”接棒國家補貼,具體是怎么回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正式明確省補標準
廣東此次印發的《方案》與征求意見稿大不同,折射出海上風電在廣東省的戰略地位之高以及廣東對海上風電產業的篤定。
當今能源低碳轉型愈加迫切,廣東省作為能源消費大省,結合區域優勢發展清潔能源,加速推動海上風電項目建設。
按海上風電的開發進度,項目從核準到開工需一年左右時間做各項前期準備,如各種審批手續以及風機、海纜、施工等招標。
所以,廣東省在今年推出這個補貼方案,也是主要針對2021年招標、2022年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如果沒有明確補貼,這批項目預計將難以進行。同時也為海上風電企業盡快實現平價并網贏得時間和空間。
東南沿海省份消納條件好、減排壓力大,廣東省這項政策的出臺有望推動沿海其余省份陸續推出海上風電地方補貼政策。
率先實現平價并網
聚焦海上風電產業集聚發展,廣東省補政策進一步綜合降本,力爭在2024年底前實現海上風電平價項目建成并網。
目前廣東省內開發或已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主要是以離岸距離小于50千米、裝機容量20萬-50萬千瓦為主的近海岸項目,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風能資源更高效利用的需求,預計不久后海上風電將發展至遠海岸,在離岸距離和水深方面將有更大的突破,平均離岸距離有可能達100千米以上,單個風電場裝機容量達100萬千瓦以上。
海上風電大規模并網將對電網帶來挑戰,因此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障電力供應安全也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隨著“十四五”期間大規模海上風電等電力電子設備接入主網,廣東電網將逐漸轉型為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的交直流混聯大電網。
通過建設“合理分區、柔性互聯、安全可控、開放互濟”的主網架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后系統安全穩定水平,加強新能源功率預測系統、系統調節能力監控系統建設。
正式明確省補標準
產業布局,創新先行。廣東省在風電領域的研發始終居于國內領先水平,《方案》也提出了支持海上風電裝備研發和應用,這對風機制造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消息。
《方案》提出:
● 加大海上風電創新、示范工作力度,加強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創新。
● 加快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和汕尾分中心建設,重點組織開展風機基礎型式、漂浮式風機基礎、柔性直流送出、發電側配套儲能等研發。
● 支持風機制造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相結合等方式,加快大容量、抗臺風機組研發。同時將符合條件的海上風電裝備納入廣東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積極爭取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支持。
在推動海上風電項目平價開發方面,《方案》還提出,支持由綜合實力強、國內風機市場占有率高、植根廣東的風機制造企業牽頭,推進項目平價開發示范;同時,鼓勵開發企業高效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推進項目規模化平價開發。
2020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306萬千瓦占全球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的一半,但目前中國海上風電場規模較小,成本較高,與歐洲海上風電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針對目前我國的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歐洲一個重要的經驗是風機大型化、風場規模化、運維科學化。
海上風電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創新帶來的降本增效是海上風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國海上風電必將走深走遠,如何做好產業頂層規劃是地方政府的當務之急。
內容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南方PLUS、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