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我國豐富的地形地勢,水力發電在我國逐漸普及,水電站的選址一般都是在地勢險峻,水流湍急的地方。
原本,這些地形因素多多少少地限制了中國的農業發展,但是建造水電站后,它們又搖身一變成了助力我國資源再利用的一大利器。
1994年-2009年,我國耗時15之久,建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對長江的航運起到了非常大的疏導作用。
除了三峽水電站,如今我國又有一座正在建造的世界級水電站。
這座水電站耗費了1800億的巨額資金,拿下了6個世界第一,被稱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水電工程之一,它就是白鶴灘水電站。
震撼亮相
從500米的高空俯瞰,白鶴灘水電站全景盡顯眼前,挺立在崇山峻嶺中,宏偉壯觀。
山體兩岸7臺30噸級纜機,黃、綠、紅、藍……就像下凡的“七仙女”,在白鶴灘“各顯神通”。這7臺纜機采用高、低線雙層布置,高線3臺、低線4臺,塔架高度相當于25層樓高,不僅是目前世界上塔架最高的纜索式起重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纜索式起重機群。
81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12.6萬噸的金屬結構都由“七仙女”來完成,而操控它們的是由36名女工組成的“娘子軍”
纜機操作是一項強度大、枯燥乏味的重復性作業,要求操作者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枯燥乏味”的日月交替中,這支“娘子軍”在平凡的崗位上交出了不平凡的答卷。
長風朔谷,匹練穿崖。隨著纜機將一罐罐混凝土運達,白鶴灘大壩也在一天天的變高。5月31日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全線澆筑到頂。
這座在建規模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壩”閃耀著中國科技之光,三十年艱難困苦、嘔心瀝血,且看其背后的故事。
“超級大壩”是怎樣煉成的?
“跨越三十年的出道歷程”
為了建好白鶴灘水電站,早在30年前的1991年第一批電建人就來到白鶴灘開始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前期開發研究工作。
為建設這座舉世矚目的大國重器,中國電建成立了以兩院院士潘家錚為組長的院士顧問組和地質專家組全過程把關。
聯合國內外80余家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200余項技術攻關,以科學嚴謹、開放合作的態度開展大量的研究工作,為今天這座世界第三高拱壩全線封頂發揮了重要作用。
白鶴灘大壩利用洶涌澎湃的金沙江水變為水輪發電機組轉動的巨大能量,勢能與動能轉換間同時也面臨著三大挑戰。
抗震:采用拱梁分載法、有限元法、動力模型試驗等方法,應用地震動輸入、壩體動力響應、防震抗震措施及效果最新研究成果。
泄洪:在世界最大泄洪洞施工中,創新研制低坍落度砼連續送升系統,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技術空白。
消能:設計世界規模最大的反拱水墊塘、世界最大的無壓泄洪洞群,保障泄洪消能安全。
全天營業,24小時不停歇
開創了大型水電工程“四倉同澆”施工先河。
開創了混凝土單班產量6939立方米、日產量12141立方米、月產量27.3萬立方米記錄。
取出20.95米世界最長最完整混凝土芯樣。
開創90天泄洪深孔順利封頂記錄。
目前已完單元工程驗收合格率100%,優良率達到99%。
——這一系列同類工程世界之最,是白鶴灘所有參建者們1510多個日日夜夜的腳踏實地和敬業付出。
高峰時期這里的建設者人數達17000人,纜機班實行三班倒,澆筑隊一直都是兩班不間斷。
除了施工單位有嚴格要求,業主監理還會24小時“陪著”施工,一點不規范的程序都不能出現。在這里,表孔壩段體型控制在正負6毫米之間;廊道不平整度全部都在3毫米以內;土建的標準可以說超越了所有的電站……
金沙江畔,白鶴灘旁。巨壩凌波,銜牽川滇。白鶴灘水電站是“大國重器”,也是“綠色引擎”。
白鶴灘水電站的建成意味著每天可以減少8萬噸煤炭的開采,并降低14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也給庫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契機,加速庫區移民脫貧致富,對當地新農村建設和工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大國重器白鶴灘工程背后,凝結著無數工程人的心血。如今,大壩實現全線封頂首批機組“七一”發電目標也即將實現,它將與烏東德、向家壩、溪洛渡以及此前建成的三峽、葛洲壩水電站共同構成一條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成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