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天津臨港海關獲悉,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天津海關扶持下,臨港海關通過紓解企業資金困難、釋放創新監管方式動能、實施“一船一方案”分類監管、打造區外保稅維修中心等服務舉措,全力支持臨港口岸企業搶占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國際市場新高地。2020年,該區域進口船值14億元,完成修理合同0.8億元;預計2021年進口船值22.58億元,較2020年增長60%以上。天津臨港區域形成海工產業集聚效應,已建成全國首個船舶區外保稅維修中心。
紓解企業資金困難 創新監管方式保障企業履約
受全球范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外供應商復工復產斷斷續續,導致需要進口的設備材料供應、納期延后,加之國外服務商到廠調試、國外船員到廠監造、接收船舶等因素,船舶交付普遍拖期。天津臨港海關對國際船舶市場行情、船東收船意愿、船舶建造進度等開展多維度考量,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已免除3艘待交付外輪的加工貿易風險保證金1.6億元,極大紓解了企業資金周轉壓力,幫助企業順利交付訂單。
疫情下,國際貿易和航運業受到影響,船舶維修需求增加,轄區企業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原有碼頭無法滿足待維修船舶停靠需求。該關允許部分待維修船舶暫時停靠在尚在批復過程中的修船碼頭,并協調海事等口岸單位實施聯合監管。對修船碼頭實施臨時監管措施,采用視頻巡查回放模式,24小時持續監管碼頭作業。截至批復下發共完成臨時監管8艘次,有效保障了按時履約。
實施“一船一方案”舉措 幫助企業了解區外保稅維修政策
按照海關分類監管理念,天津臨港海關對于船舶和鉆井平臺保稅維修采用“一船一方案”的監管模式,根據企業在待維修船舶到港前通報的船舶類型、維修改造工藝、航線等要素進行綜合評定,采取實地核查和視頻監控相結合的方式,掌握企業待維修船舶、已維修船舶、維修用料件、維修壞件、維修邊角料等的進、出、轉、存及耗用數據。評定結果為低風險的、風險較低的,相應減少海關核查次數。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轄區企業對于進境船舶區外保稅維修政策不太了解,普遍存在‘不會用’‘用不足’等問題。”天津臨港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這一情況,他們組織業務專家持續深入研究相關政策文件及其適應場景,并將商務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等部委各項政策進行組合匹配,分類指導,精準幫扶。先后組織召開3次政策宣講會,邀請業務專家詳細介紹相關政策。實施“一對一”服務企業便利化舉措,根據企業經營狀況匹配相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