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21.2公里的錫溧漕河常州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正式竣工通航。這標志著上接蘇南運河、下連蕪申運河的主要通道全線通航。
至此,常州被列入“十二五”“十三五”《江蘇省干線航道網規劃》的航道整治工程已全部竣工,率先在全省實現預定目標。
航運復興,區域經濟增添新動能
站在錫溧漕河常州段,只見岸線順直、水域寬闊,大橋飛駕似彩虹,兩岸綠樹成蔭,一幅秀麗的江南水鄉美景映入眼簾。據市港航管理中心副主任嵇旭紅介紹,錫溧漕河自2009年開工建設至今,船舶流量由原來的24.3萬艘次/年增加到36.7萬艘次/年,貨運量由3850萬噸/年增至9628萬噸/年,低碳、生態、運量大、成本低等水運優勢不斷凸顯,成為區域貨物運輸的“黃金水道”。
錫溧漕河常州段僅是常州航運復興史上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升級改造,從蘇南運河常州段到丹金溧漕河金壇、溧陽段,再到蕪申線高溧段航道和錫溧漕河常州段,常州內河干線航道網絡主骨架基本成型,為常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常州內河貨運量常年維持在2億噸以上,其中蕪申線2000萬噸以上,丹金溧漕河5000萬噸以上,蘇南運河年運量超億噸。
“城鎮緣水而建,經濟沿水而興。”蘇南運河常州段每天船舶通過量近2000艘,船舶航行速度比原來提高30%,一批干線航道沿線的產業園區相繼建成,形成了以運河為軸線的生產力布局戰略,構建了蘇、滬、浙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和支柱。
除此之外,蕪申線高溧段航道整治工程使航程比繞道長江縮短120公里,助推了江蘇西南部地區沿線加工業、輕紡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區域農業生產的發展;丹金溧漕河的通航使江、浙、滬、皖等地溝通更為便利,尤其是金壇、溧陽等山區的礦建、礦產資源,可直抵蘇、錫、滬及江北地區,滿足了長三角及江蘇省部分地區工業生產的需求。同時,其區位優勢對灌溉、排澇、城鎮改造、旅游等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贏”。
科技創新,打造集約發展新典范
建設高效綠色的高等級航道網絡,有力促進了沿河經濟和內河航運的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市航道部門緊緊圍繞爭創全國文明樣板航道的總體目標,籌劃以“高效節能”為首,以“創新創優”為魂,積極打造內在質量優良、外部形象美觀、人文景觀協調、生態環境和諧、體現科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