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進一步具體落實好交通強國試點工作,推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近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全國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示范項目”,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入選,是廣東省唯一獲得該榮譽的水運工程項目。
“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實際舉措,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重要載體。廣州港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戰略,緊扣交通運輸部智慧港口發展目標,以適應港口行業智能化發展為出發點,全力打造以南沙四期工程為標桿的平安百年品質工程。
南沙四期工程是交通運輸部、廣東省、廣州市重點建設項目,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自動化碼頭,擬建4個10萬噸級海輪泊位,工程總投資69.74億元,主碼頭長度為1460米。另建有12個駁船泊位,駁船碼頭長度為984米,設計年吞吐量為490萬標箱。
以往,自動化碼頭采用堆場垂直布局和磁釘導航,而磁釘導航需要鋪設磁釘,對場地有較高的要求。對于一些傳統碼頭,若選用這項技術進行升級改造,相當于把地面全部重新鋪翻一遍,工程量大,維護成本高。為解決這一難題,南沙四期創新融入物聯網感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先進技術為一體,打造全球首創“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堆場水平布置側面裝卸+單小車自動化岸橋+低速自動化軌道吊+港區全自動化”新一代智慧碼頭。利用北斗、激光和視覺導航定位技術指揮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車輛行駛無須借助磁釘,路徑靈活,實現從“低頭”到“抬頭”的跨越。碼頭的“中樞神經”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碼頭生產操作系統(TOS)、智能調度系統、設備管理系統(ECS),以本土創新解決了國外“卡脖子”問題。
南沙四期工程在傳統的碼頭布局植入智慧元素,在自動化碼頭建設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將創下3個“世界第一”和4個“全國第一”:全球首次采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技術路線,全球首創IGV,全球首次大規模應用自動化單小車岸橋,國內首例“海綿港口”、輕質土應用于港口、鋼管組合板樁、綜合管溝應用。工程于2018年12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建設年限為2018-2022年。目前,工程取得了7項專利,另有14項正在申報。
南沙四期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地材短缺、建筑原材特別是砂石價格飛漲且砂源難以保證等困難,為加強現場協調力度,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各參建單位成立自動化項目現場聯合調度工作小組,推行網格化管理,各方凝聚合力搶時間、推進度。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借助于BIM技術、無人機+GIS等技術的運用,各方凝聚合力保安全,重質量,做到源頭把關、過程控制、標準化管理,樹立百年品質工程形象。目前,項目已分別于1月30日和4月13日先后完成兩批設備上岸,并于4月1日完成項目送電,6月2日啟動多系統實船調試,海輪1#泊位于6月11日完成交工驗收現已具備靠船條件。
面對廣州市5月底復發的新一輪疫情,各參建單位按照政府及集團的統一部署,編制并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對所有進出人員實行“一日一報”,并建立“一人一檔”,同時按照要求落實核酸檢測、體溫監測、環境衛生和重點場所消殺等措施,并協調組織疫苗接種專場,完成施工作業人員疫苗接種應接盡接工作。做到疫情防控核項目建設“兩手抓 兩手硬”,守住疫情防控底線的同時不耽誤項目建設。目前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計劃今年12月底完成水域疏浚及1#-4#碼頭水工結構施工,計劃2022年中基本建成。
南沙四期工程建成后,廣州港南沙港區每年的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可超過2400萬標準箱,位居全球單一港區前列,屆時南沙港區集裝箱能力布局將更加完善,整體能力提升促進規模運輸的優勢將凸現,將成為泛珠三角經濟腹地全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出海大通道。同時,為傳統集裝箱碼頭進行自動化升級改造以及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建設提供借鑒,樹立行業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