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從2021年算起,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時間只有39年時間,可以說時間緊任務重,要想按時完成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任務更重。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分析認為,我國建筑碳達峰時間為2040年,比全國碳達峰目標時間要晚10年,這將嚴重制約全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因此,建筑業必須加快實施節能減排措施。
業內人士認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本上要依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推動經濟生活走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
不斷降低建筑能耗、提升建筑能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讓推動建筑邁向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成為建筑領域的中長期發展目標,這不失為落實“雙碳”目標的好辦法。
助力碳達峰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是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強調在建筑的設計中關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征,通過合理有效的外墻保溫措施、良好的氣密性能、優質的外墻隔熱性能、帶有高效熱回收的新風系統和無熱橋設計及措施,有效阻止室內熱空氣流失,為用戶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同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通過合理的建筑設計確保良好的采光及有效遮陽,使房屋具有冬季得熱、夏季降溫的功能。采用熱回收新風系統,可以源源不斷輸送新風并有效過濾PM2.5,實現在無集中供熱的情況下,室內溫度保持在20~ 26攝氏度之間,擁有冬暖夏涼的舒適環境。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放棄傳統采暖方式,降低了一次性能源消耗、減少了空氣污染,是現代節能發展方向。
因此,在全國范圍普及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加強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手段創新,降低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運行成本,有助于提前實現碳達峰,有利于促進早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國內遍地開花
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發展,一直是在國家和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進行的,各種支持鼓勵政策的出臺,相關標準、指南的頒布,示范項目的廣泛建立,都體現了國家在推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發展上從宏觀到微觀的重視。
如今,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已經在我國遍地開花,從一項具體的建筑技術成為建筑領域的發展方向之一。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的“漢堡之家”讓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自那時起,我國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經歷了從理論學習到項目實踐,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和發展。
據初步統計,我國在建及建成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項目超過700萬平方米,其中大部分項目分布在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和山東省,這4個省市累計在建及建成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164個,總面積567.02萬平方米。
同時,各級政府也順勢而為,相繼出臺政策支持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發展,主要從經濟補助、科技支撐、配套設施、金融貸款、稅收優惠等方面對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發展予以支持。
推廣工作提上日程
由于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具備高節能、高舒適的特點,符合我國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是建筑業碳中和、碳達峰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因此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標準有望成為建筑業推廣的主流趨勢。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發展還可以與綠色建筑、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結合,形成全國示范項目。
目前,整體的社會環境、技術條件對節能的深度開展十分有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建筑業需要集體發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并依托建筑業自身的科技創新,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標準。
在以下方面做好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廣工作:
● 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的路線圖;
● 加強科技創新,完善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形成各具特色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指標體系和技術體系;
● 探索激勵政策的長效機制,用市場的力量促進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有序發展;
● 培養綠色金融、貼息、減息等市場激勵方式;
● 將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與裝配式建筑技術相結合,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質量,提升生產的效率,延長建筑的壽命,不僅大幅度節能,還能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
● 加大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在公共建筑中的推廣力度;
● 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建筑節能和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認識。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已經站到了世界建筑節能領域的前沿,代表了世界建筑節能的發展方向,順應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將助力建筑領域“雙碳”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