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兩個一百年”偉大奮斗目標的歷史交會點上,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和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推動數字化發展和數字中國的建設,這是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國家戰略,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中,中國面臨巨大的戰略機遇。
在這個大背景下,通過推動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認為:
數字化最基礎的概念就是基于傳感器技術和IT技術把資源(人、財、物)、產品(物理產品、服務產品)、流程(生產運營流程、產供銷)、管理(組織、指標、管控動作)等變成統一的數據語言,匯聚到統一的IT平臺進行處理和應用。
如果再提煉一下,數字化就是數據的獲取、傳輸、存儲、處理和應用的過程,這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其實,萬物互聯的基礎就是萬物數字化,把萬物的信息抽取出來變成數據和知識。
隨著5G網絡、IPv6、傳感器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化應用,會有越來越多的物體和場景數據獲取、匯聚到平臺上,形成海量的數據資源,這就是數字化的底層邏輯。
換言之,萬物都會成為被連接的泛智能化設備,構成萬物互聯、數字化時代的底層設施。
國資委關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要求,是要驅動企業生產方式、運營模式和治理體系的全方位變革。
數字化轉型是基于企業戰略自覺基礎上的企業變革,一定是從高層發起,統一規劃、統一推動的,所以數字化轉型一定是一把手工程。
什么是智能化
企業的價值在于資源配置效率,企業競爭的本質就是資源配置效率的競爭。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是智能化,智能就是對外部市場的變化做出響應的能力。
美國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在講智能制造要解決三個基本問題:差異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務、更小的生產批量、不可預知的供應鏈變更。
德國講工業4.0,一個邏輯起點就是如何適應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無論是個性化定制還是C2B,這是對智能化最本質的理解。
產業數字化
產業數字化實際上就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目前形成了一個“四化框架”: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
前兩化主要聚焦生產力的提升,其中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先導,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主體,主要著力于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第三化即數字化治理,聚焦的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第四化即數據價值化,主要是生產要素的重構,把數據和人、土地、資本一樣,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資產。
目前,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各國推動經濟復蘇的關鍵舉措,是世界經濟增長潛力所在。
對中國來說,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結構性發展機會,中國三大產業滲透率低于世界水平,為8.2%、19.5%、37.8%,這就意味著中國在產業數字化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推進產業數字化的方法和路徑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
“上云”就是鼓勵企業上云、行業上云,并配套云服務支持政策;“用數”就是對大數據的挖掘運用,基于大數據對企業的產品模式、運營模式和管理模式進行重構;“賦智”就是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賦予企業智能化大腦,形成智能化的核心能力。
通過“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這將是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長的重要內容。
中國三大產業的數字化滲透率中服務業數字化滲透率是相對最高的,也就是說服務業的數字化是走的比較早比較快的,其中零售業數字化就是一個范例。
前幾年零售業的數字化轉型被稱作“新零售”,新零售企業的核心能力就是數字化能力,目的是依托大數據重構人、貨、場,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O2O),提高零售業的運營效率,改善客戶的消費體驗,這方面的成效我們已經看到了、也體驗到了,業界稱做新零售1.0。業界認為,現在進入了新零售2.0階段。
新零售2.0解決的是“人”的需求,解決的是面向全渠道、全供應鏈、多商品和跨域流量的融合重構,讓用戶實現“所想即所得”,最終打破的是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到了極致化消費體驗的時代。
十四五規劃第五篇的題目是“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開頭有一段話:
“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泵枋隽艘环鶖底只瘜牟煌S度顛覆和重塑整個社會的全景圖,波瀾壯闊、激動人心。
但是歸根結底還是需要認識到:數字化的核心是技術、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人,我們必須主動擁抱數字化,才能抓住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把握住未來的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