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世紀工程”蒙內鐵路、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港四期……“十三五”時期,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交集團)成功實施了一系列全球矚目的超級工程,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智慧、中國速度、中國實力。
重器強國源自創新攻堅。近年來,中交集團以“三個轉變”為指引,堅持科技興企、質量強企、品牌立企,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集成創新再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轉變,成為中國智造的先行者、探索者、實踐者,中國品牌的塑造者、推廣者、維護者。
科技興企 練就獨門絕技
先進、高端的裝備制造業是大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爭奪全球產業鏈最上游的角力場。以科技創新引領制造業走向產業鏈、價值鏈上游,成為打造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瞄準中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方向,中交集團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管理能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進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等協同發力,科技對公司發展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明顯增強。
建立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有利于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實現創新鏈條有機銜接、大幅提高創新效率。著眼于此,中交集團成立科技創新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導小組,組建高端科技智庫,成立青年專家委員會,全面梳理完善科技管理制度體系架構,制修訂相關制度,形成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管理制度體系,為科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是企業集聚優勢力量,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高地。強優勢、補短板,中交集團加快水環境、水下隧道、長大隧道掘進裝備、自動駕駛等方向的行業和集團創新平臺建設;強支撐、聚資源,中交集團建設了西非和南亞兩個海外研發中心,海外業務的支撐力度持續加大;強基礎、填空白,中交集團新增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跨海橋梁長期性能等4個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研觀測基地。
人才是科技創新第一資源。“十三五”期間,中交集團積極響應人才強國戰略,通過開展“優秀人才交流培養工程”,拓展人才交流渠道,針對企業緊缺急需人才,校企合作開展 “3+1”高校畢業生聯合培養,依托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研究工作站等強化人才主專業優勢……多措并舉鍛造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人才結構、梯次不斷優化。
“長期的科研攻關和創新創造中,我們自主研發的沉管隧道裝備用在了港珠澳大橋上,還有亞洲最大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超大直徑的盾構機‘天和號’,這些都填補了國內一些技術空白,打破了國際壟斷,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彤宙表示。
依托重大項目創新突破主戰場,中交集團練成了一批別人要不來、買不來、仿不來的獨門絕技。面向“十四五”,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成為央企科技創新的“頭號”任務。
集中力量創新攻關,中交集團提出緊緊圍繞大交通、大城市和江河湖海等領域,在長大橋隧、疏浚技術與裝備、多年凍土道路、浮式隧道、海岸帶修復與流域保護治理等方面,充分發揮國家級平臺作用,積極開展基建領域技術裝備原創性研究,著力加快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國產化、智能化進程,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實現更多“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努力成為創新創造的策劃者。
質量強企 鍛造競爭新優勢
裝備制造業發展從中國速度轉向中國質量,歸根結底是要走上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以高質量發展助推企業轉型升級,中交集團以“品質工程創建示范行動”、“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等為載體,推進質量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打造質量強國中交樣本。
創建品質工程是助推公司“五商中交”戰略實施和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企業,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內在需要。“十三五”時期,面對基礎設施建設由規模速度為主向質量效益、可持續發展轉型的新形勢,中交集團依托施工企業和裝備制造企業,積極研發與裝配式施工相適應的技術、設備和機具,提高構件裝配施工連接質量和建筑安全性能,建立構件質量驗收機制,確保裝配式建筑產品質量。
加強質量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是企業實現基業長青的重要保障。在推進質量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中交集團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強烈意識,主動作為擔當質量主體責任,以公司改革調整和品質提升為主線,不斷推進QHSE體系建設,積極運用卓越績效模式、六西格瑪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廣泛開展質量改進、質量攻關、質量比對等活動,促進質量水平提升,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健全公司各級企業標準,是“品質工程創建示范行動”牛鼻子。中交集團積極參與國家、行業、社會團體及國際標準的制訂及相關活動,推動企業優勢技術與標準成為國家、行業、社會團體及國際標準,落實公司“三重兩大兩優”經營策略,創建中國交建標準品牌,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
“十三五”期間,中交集團牽頭制定ISO國際標準8項,國家標準36項,行業標準183項,主導編制的5項挖泥船國際標準,全部通過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審核并正式發布實施,極大提升了中國疏浚裝備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啟程“十四五”,中交集團已將打造“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企業融入世界一流企業的建設進程。“中交集團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趟出一條符合黨和國家期待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夠真正地成為這個時代的‘企業明星’。”王彤宙表示。
品牌立企 擦亮中國名片
制造業高端產品散而不精、基礎產品質低價廉等問題,一直是制約中國制造“走出去”的絆腳石。在全球化的競爭格局中,中國制造業邁向產業鏈中高端,勢必要求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塑造中國制造的“金字品牌”。
近年來,中交集團秉承品牌就是生產力、品牌就是最大的核心競爭力的理念,以建設世界一流品牌為抓手,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創新鑄就品牌內核。中交集團所屬振華重工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機械設備生產商。在全球貿易增速趨于平緩,傳統港機產品數量增長放緩和利潤貢獻率下降的嚴峻挑戰下,振華重工瞄準碼頭智能化發展趨勢,持續助力港口的戰略轉型升級,成功研制智能化集裝箱成套裝卸系統,成為國內第一個全智能、零排放、安全、環保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目前,振華重工港機產品已進入全球104個國家和地區,連續23年市場份額世界第一,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
以品質塑造品牌價值。作為全球最大的工程總承包之一,中交集團業務涵蓋全橋洞領域、全城市領域、全水領域、全球領域。深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交集團高質量打造連心橋、致富路、發展港,跑出品牌提升的高速度,增強中國創造的硬實力。
以誠信文化打造品牌基石。中交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CCCC(中國交建)、CHEC(中國港灣)、CRBC(中國路橋)、ZPMC(振華重工)等企業品牌云集,構成了產品優質、服務上乘、影響廣泛的全球化品牌矩陣,2020年,獲評中國品牌節“華譜獎”。
回顧“十三五”,“天鯤號”挖泥船、“振興號”超大直徑盾構機等一批重大裝備,從中國走向世界,打造了肯尼亞蒙內鐵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等一系列優質品牌工程,讓“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裝備”成為享譽全球的國家名片。
世界一流企業需打造世界一流品牌文化軟實力。“面向‘十四五’,中交集團以全員、全要素、全流程、全領域品牌建設為方向,持續健全品牌管理體系,讓越來越多的中交品牌煥發光彩、步入一流,為品牌強國建設增磚添瓦,成為世界一流品牌和國際知名品牌的打造者。”5月10日,中交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海懷在中國智造品牌論壇暨中央企業高端裝備制造創新成就展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