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運輸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場這座“中轉站”承擔起輸送旅客的任務機場。
隨著臨空經濟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機場不應該只是旅行或出差中,城市與城市間短暫的停留點,還應該是城市的一角。
正如“空港經濟之父”約翰·卡薩達所說,空港應該打造成為“機場的城市”,而不僅僅是城市的機場。如今,我國機場的經營發展逐漸多元化,“機場”兩個字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要鞏固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昆明、深圳、重慶、西安、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推動新建綜合客運樞紐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實現空間共享、立體或同臺換乘,打造全天候、一體化換乘環境。
作為綜合交通樞紐的“優等生”,上海虹橋機場極具發言權。虹橋樞紐雖然是全球匯集交通方式最多、最全的綜合工程,但旅客可以在其中實現高效換乘。
為此,虹橋樞紐共設計了54種換乘模式,在設計中采用了“到發分層”(多層面、多通道、多出入口、多車道邊)的理念來實現,設計了12米出發層、6米到達換乘廊道層、-9.5米地下換乘大通道。不同交通設施間的到發分層,不僅實現了上下疊合的功能安排,還避免大流量旅客換乘擁擠,營造舒適的換乘空間。
很多到過虹橋樞紐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在這里幾乎不會迷路。因為虹橋樞紐對標識導向系統作了充分研究和論證,增加旅客人性化體驗,在各個節點以地圖、問詢、顯示屏等形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統。同時,用綠、紅、藍三色區別航空、磁懸浮、高鐵的區域,增強旅客印象。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地區規劃的主持編制人鄭德高說,“虹橋樞紐規劃的成功,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其中加入了以人為本的規劃邏輯。”
在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中,民航高效便捷、機動靈活、帶動力大,在交通運輸領域中具有比較優勢。
但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需要多種交通方式融合發展,因此,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在3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民航將依托機場網和航線網加強和其他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方位開放的、以樞紐機場為核心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同時,加快在制度、規范標準等方面的統一,推動運輸服務和產品信息的互通共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運輸服務一體化、技術標準一體化、信息平臺一體化,持續打造無縫銜接、中轉高效的空地聯運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