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為初心,而現代化正是這三大初心的鮮明主題。從建立、建設現代中國,致力于實現“四個現代化”,到發起“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人類共同現代化進程,中國共產黨人與現代化有著不解之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強調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與全面現代化之間有著獨特的聯系。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推行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是基于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現代化。
第一,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有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在現代化的最新表現——數字化過程中,我們也開創了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奇跡,網民近10億,且疫情后數字化轉型迅速而成功。這得益于新型舉國體制,關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我們制度的最大優勢。
第二,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列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第三,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體現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頂層設計,彰顯了“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科學理念。我國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要在“十四五”時期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明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近期目標和遠景目標。我國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集約式發展,著眼于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第五,我國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專篇部署“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彰顯了我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大國擔當。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的是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落后為代價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從國內角度講,當時是以工農業剪刀差和嚴格的戶籍制等舉措實現快速重工業化;在國際上,現代化路徑也是和平的,沒有發動任何一場戰爭,沒有掠奪任何一寸土地,沒有殖民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我國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實踐表明,中國的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建設的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發展規律。因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經驗是可分享的。我國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第六,我國的現代化路徑是在獨立自主基礎上的改革開放,既大量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同發達國家形成重要的環流,現在我們又通過“一帶一路”形成另一個環流。這使得中國在全球化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上有獨特的地位。這種雙環流的結構體現了中國的現代化是包容、開放、互利共贏的,而不是排斥他國或者零和的。中國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門類齊全。中國可以生產從火柴到火箭、從味精到衛星、從螺母到航母幾乎所有的東西。因此,我們能夠以高效率、低成本建設“一帶一路”,以及率先控制住疫情和復工復產、實現經濟正增長。這也是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
第七,我國的現代化路徑可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并聯式”的現代化路徑是可以分享的,能夠助力其他國家彎道超車。
“一帶一路”助力共同現代化
為什么“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那么多國家的積極響應?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激活了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自主現代化的夢想,吹響了分享中國現代化經驗的號角。在現有全球化體系中,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里,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很難實現現代化的。“一帶一路”開創了共同現代化的道路,通過戰略對接,助推各國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命運與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例如,“一帶一路”對接非盟《2063年議程》的口號是“對接中國、面向世界的‘非洲制造’”。西方的現代化是掠奪性的、擴張的,是零和博弈的。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體系容忍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程度是有限的,甚至在非洲推行去工業化。西方國家不希望其他國家過上與其同樣的生活,因為地球資源有限,他們希望繼續主導國際事務。所以,中國的成功打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化神話,極大程度上鼓舞了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信心。我們強調在獨立自主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西方,更不異化。中國的發展給那些既要實現現代化,同時想要維護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全新的選擇。這些國家從中學習到了“并聯式”路徑和有為政府—有效市場雙輪驅動等經驗,不再迷信西方現代化的“串聯式”路徑及新自由主義神話。
更重要的是,我們強調的現代化目標是服務于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世界大同。這與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密不可分。中國的現代化經驗、現代化模式是包容、可持續、可分享的。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記者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一帶一路”不是主動去解構所謂的西方中心論,而是去解決西方中心論帶給世界的問題。21世紀是互聯互通的世紀,從技術、模式、理念上都在解構中心,打破中心—邊緣體系,西方已很難維持中心地位了。不少發達國家民粹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且產業空心化嚴重,不再是全球化主發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應講清楚“一帶一路”不是主動去挑戰西方中心,而是時代的變化使然。全球化從中心—邊緣體系朝本土化、區域化方向演變;全球供應鏈從越來越長和成本最低、利潤最大,朝分散、多元、自主、可控、韌性、安全方向演變;全球治理越來越呈現出多中心的網格狀分布式,而不再是有一個單一中心。西方對沖“一帶一路”只能東施效顰,緣木求魚。
中國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基礎上還提倡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豐富了人類現代化的定義,開創人類現代化新文明。國內以人民為中心、國際上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都使得“一帶一路”推行的開放、包容、可持續、可分享、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正在打破西方現代化的壟斷,鼓勵更多國家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成就世界的多樣性。
(作者王義桅;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