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渤海灣,天高海闊,浪潮奔涌。8月28日,唐山港港口轉型升級座談會在唐山港京唐港區召開。30年前的今天,京唐港8號泊位,滿載原鹽的“海龍”號從這里乘風破浪,駛往大連港,實現了首次國內通航,打開了唐山通往全國各地的黃金水道。從1991年首次通航,到貨物吞吐量躍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唐山港持續釋放出開放競進、加速轉型的新動能。(9月13日《河北經濟日報》)
港口,一頭連著產業發展,一頭連著城市發展。全球50%的財富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90%以上外貿貨物通過港口進出,港口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城市發展的“發動機”。唐山港聚集新動能向海圖強,以集裝箱為突破口,擴大開放、聚集產業、帶動經濟,讓海上黃金水道釋放出“黃金效益”,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目前,唐山港共開通日韓集裝箱外貿航線7條和內貿支線39條,與天津港、上海港、廣州港、北部灣港等港口實現了航線共享、協同發展,集裝箱可通達世界。港口,不僅是停船的,更要聯結起水上岸上,讓一個地區“活”起來。與國際先進港口相比,唐山港在發展中還存在差距。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貨物吞吐量這個“硬指標”上,更重要的,在港口通關、金融、保險、法律等“軟環境”上還有待提升。30年來,唐山港以集裝箱發展為帶動,提升連接能力,拓展“朋友圈”,全力構建東出西聯、南北貫通、陸海聯動“雙循環”物流大通道,并積極對接,加快由“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型,推動黃金水道的資源優勢轉化成港口發展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從全國范圍來看,有些港口因單一產業而生,又因單一產業而衰,“候鳥”特點明顯。有些地方考慮了本省、本地區港口間的整合與聯動,卻忽視了大流域內的配合,不少小港口建設顯得“浪費”,另外有些地方的交通結構不合理,空港、水運、鐵路彼此之間難以有效協同。實際上,唐山港發展實踐證明,港口要引導產業,產業更要支撐港口。30年來,唐山港不僅是集裝箱,多領域協同發力、蓄勢發展的思路,也在改變著港口發展的內在品質,煤炭、礦石、鋼鐵、集裝箱、水泥等10多大類、100多個品種的貨物在這里往來交易,有力推動了臨港產業的迅速發展。
揚帆風正勁,大港起宏圖。面向未來,如何興利除弊,做好港口這篇大文章,讓黃金水道釋放更多更可持續的“黃金效益”?唐山港深入推進智慧港口建設,率先建成了全國首個以無人電動集卡實現水平運輸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港口生產運營中全面配套5G、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以科技為港口發展賦能,并將綠色發展方式融入生產全過程,京唐港區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吸引各類高端要素、新興業態向沿海臨港加速聚集,新興業態加速生長,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劉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