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下午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
習近平指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多年來,在雪域高原,在大漠深處,在蔚藍碧綠的江河湖海,在生機盎然的遼闊大地,在全球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一線……中國鐵建以鐵建方案、鐵建智慧、鐵建行動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生。
建設雪域高原美麗天路 留下和諧共生動人傳說
由鐵一院總體設計,中國鐵建多家單位參建的青藏鐵路是我國乃至全球工程建設領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工程。
羊群在架橋機附近活動
中鐵十一局集團承擔著青藏鐵路安多至拉薩段的鋪軌及架梁任務,沿線400多公里穿越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施工前便建立了完備的環境保護考評體系,本著“建設與保護”并重的理念針,在鋪軌施工進行的同時對沿線同步進行草皮移植,通過專人負責、科學養護等方式,保證了草皮移植的成活率。為保護野生動物,對全體職工進行環保意識教育,自發組織了300多人成立了青年環保志愿者服務隊,救助沿線的牛、羊、狗及部分鳥類動物近200只,為藏族同胞筑起了一條和諧共享的“綠色長廊”。
可可西里清水河特大橋旁成群的藏羚羊
中鐵十二局集團承建的清水河特大橋,位于可可西里國家自然保護區緩沖區與核心區的交接地帶,這里生活著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等珍稀動物,同時生長著數以百計的珍稀植物物種。建設者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原則,將采石場建在五六十公里以外的無植被區,把部分便道修成“之”字形,繞開有植被的區域;施工時拔掉彩旗,關閉夜間燈光,主動為藏羚羊的遷徙、繁衍停工讓道。清水河特大橋建成后,橋墩間的1300多個橋孔成為野生動物正常生活、自由遷徙和繁衍的通道。
青藏鐵路標段沿線分布著大量的野生動物
中鐵十八局集團參建的青藏鐵路標段屬于唐古拉山羌塘自然保護區,沿線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動物種類十分豐富。為確保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不受影響,他們專門成立了環保組織機構,對營建和整個施工過程實施跟蹤檢查,專門設置野生動物通道,有效地保護了野生動物的種群基因交流、生存繁衍和遷徙。
青藏鐵路北桑曲特大橋
中鐵十九局集團參建的青藏鐵路20標段途經水域175平方公里的錯那湖,建設者在路基旁以裝滿泥土的編織袋堆碼成長達36公里的擋土墻,又在擋土墻和湖岸之間設立隔離網,防止路基填筑時石頭和土塊滾入湖中。項目部施工期間經常在湖邊撿到落單掉隊的小野鴨,他們把這些小野鴨帶回駐地,搭建專門的飼養場地喂養起來,弄來湖水作為它們的飲用水,待養大以后,把它們帶到湖邊集體放飛,讓這群野鴨重回大自然的懷抱。
拉林鐵路綠化試驗展示區
中鐵十五局承建的拉林鐵路管段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境內。貢嘎車站地處黑頸鶴密集保護區,沿線樹木比較茂盛。為了保護黑勁鶴及沿線的樹木,上場后,項目部提出“不砍伐一棵樹,不得對黑頸鶴造成驚擾”。在作業區域做到需要移栽的樹木進行了移栽,避免了砍樹帶來的樹木減少及生態破壞,防止新增水土流失。工作之余,員工們在駐地周圍開荒墾地,種植各類花卉樹木十余萬株,為高原生態增添一抹亮色。
曼大公路
中鐵十六局集團參建的國道569曼(德拉)大(通)公路位于青藏高原祁連山核心動植物保護區,周邊生活著300余種高原稀有野生動物,更有“50年只生長10厘米”的脆弱生態植被。項目部為野生動物開設“專用通道”,通過觀測分析野生動物生活習性和遷徙規律,在管段沿線設置藏羚羊通道16處、其他動物通道8處,并精心進行地貌修復,使其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通道開設后,經常可以看到野生動物安全、從容地從項目沿線通過,與車輛互不干擾。
鐵建智慧、鐵建擔當 為野生動物棲息保駕護航
工地旁的白天鵝
中鐵十四局集團昌景黃項目部金溪湖特大橋近3千米跨越重點濕地區,這里是白天鵝的越冬圣地。為了給白天鵝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越冬環境,項目部堅持“保護為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施工原則,成立了環保領導小組,設置了“濕地管護員”;為了避免樁基施工中泥漿對濕地造成污染和破壞,項目部嚴格控制泥漿池使用面積,并在四周護壁及底部鋪設層層防水材料,保證泥漿不滲透;開啟“靜音模式”,采取噪音較小的反循環鉆機工藝施工,將噪音較大、沖擊性較強的活動安排在白天進行,同時派專人負責檢測、分析、記錄噪音的排放情況,動態調整施工工序,減少噪音污染。
一只大熊貓好奇地爬進了挖機的鏟斗里玩耍,建設者等大熊貓走了之后繼續施工
中鐵十七局集團九(寨溝)綿(陽)高速公路項目位于四川省平武縣,項目施工區域就位于大熊貓保護基地內。項目進場之初就編制了《大熊貓保護制度》《大熊貓保護方案》。針對大熊貓生性孤僻,喜歡安靜的生存環境這一特征,建設者將所有爆破施工都調整到白天,打樁、灌樁等施工盡量采用噪音小的機械設備。
阿富準鐵路動物通道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承建的阿富準鐵路管段處于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的卡拉麥里山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區內繁衍生息著普氏野馬等48種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其中普氏野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是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野生動物。為避免野生保護動物受侵擾,建設者積極與當地環保部門溝通,掌握動物飲用水源、救護站位置等,了解野生動物遷徙及生活習性,合理設置動物通道數量,為動物提供安全遷徙及生活通道。在施工期間救助受傷、迷路的野生動物共計20余次。
施工現場出沒的野駱駝
中鐵二十四局集團參建的和若鐵路項目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邊緣,項目施工區域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駱駝出沒。為保護野駱駝,項目部所有途經該區域的施工車輛均主動慢行讓行,確保野駱駝的安全;施工便道、作業帶開挖及時恢復植被,附屬工程也栽植了檉柳、梭梭等植物保護沙漠生態環境及野駱駝的家園。
尚崗1號隧道
中鐵二十五局集團玉磨鐵路項目尚崗1號隧道下穿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該區域亞洲野象等珍稀動植物品類極多。為最大程度減少施工對自然生態的干擾,項目優化施工方案,變原施工方案中“斜井開挖”為“進出口掌子面開挖”,優化減少占用森林40多畝。創新工法對二襯使用“反坡排水法”,達到清污分流效果,有效降低了涌泥對裂隙水的污染,保護了當地水生態,為大象等野生動物提供了干凈水源和棲息地。
西成高鐵“四電”集成工程
中國鐵建電氣化局集團施工、鐵一院設計的西安北站至漢中車站的“四電”集成工程,橫穿秦嶺山區,野生大熊貓、紅豆杉、羚牛、朱鹮等國家保護動植物眾多。為盡量保持當地生態原貌,他們首次使用多種集成程度高的設備,將兩個山區牽引變電所亭的占地面積由17800平方米減少到4800平方米,盡量保持生態原貌。
為了避免高鐵運行對朱鹮進行傷害,項目人員在圖書館及新華書店查詢大量資料,了解掌握朱鹮習性之后,在施工過程中使用特殊防撞網,網上有兩種明顯的顏色,一種是立柱上的藍色,一種是橫梁上的黃色,這兩種顏色對朱鹮來說是最敏感的顏色,朱鹮看到顏色后會繞飛。防撞網的大小比朱鹮的嘴巴略微小一點,這樣朱鹮就不會卡在防撞網上。
深茂鐵路小鳥天堂段聲屏障
江門新會區“小鳥天堂”景區,是全國最大天然賞鳥樂園之一,棲息著夜鷺、牛背鷺和小白鷺等40多種共3萬多只鳥,巴金曾在此寫下散文名篇《鳥的天堂》。
由于地形所限,作為廣東省首條直接連接珠三角核心城市與粵西地區的高鐵線——江湛鐵路需要從這里而過。為保護深茂鐵路800米之外的“小鳥天堂”景區,鐵四院為深茂鐵路設計了世界首例高鐵全封閉聲屏障,通過系列技術創新與科學研究,歷時2年半,攻克了鐵路橋上全封閉聲屏障面臨的系列技術難題,為鐵路建設邁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提供了有力支撐。深茂鐵路全球首例全封閉聲屏障開創了我國鐵路橋上設置全封閉聲屏障的先河,有效填補了在合理結構形式、列車氣動力效應降噪、隔音效果方面的世界空白,并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全封閉聲屏障綜合設計和建造技術,為高鐵或城際鐵路在城區及鄰近環境敏感點的環境保護提供有益經驗。
京新高速上的全國首創三層立體動物通道
中國鐵建投資集團投資建設運營,鐵一院設計的京新高速公路梧桐大泉至木壘段全長515公路,沿線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馬鹿、雪豹、蒙古野驢等百余種,全線共設計了60余處動物通道。
京新高速梧木段最大的兩處下穿紅淖三鐵路動物通道為鐵路施工時設置的動物通道,是為膽小謹慎的蒙古野驢等提供的遷徙通道,京新高速要與鐵路交叉,如果做成傳統的十字交叉,就割斷了動物的遷徙路徑。而如果保留既有的鐵路動物通道,高速公路改線,則要繞行10公里以上,投資成本大幅增加。為了不破壞既有通道,保證動物遷徙,建設者在兩處下穿紅淖三鐵路處設置四個100米長的立交動物通道涵,結構形式為紅淖三鐵路橋鐵路在上,動物居中遷徙,高速公路采用框架涵在下通行的三層立體交叉通道,這在國內工程建設史和野生動物多樣性保護歷上是首創。
生態修復還原綠水青山 筑就多樣生物美麗家園
雄安新區千年秀林
中鐵十一局先后承建了雄安新區三個植樹造林項目,栽種各類樹木100余萬棵,打造出生態林1.1萬畝。
雄安新區造林工程,不同于一般城市綠化,它要構建的是平原地區大面積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修建過程中,建設者積極向有關專家請教,嚴格把關苗木選擇、運苗卸苗、挖坑種苗、澆水養護等全過程,苗木成活率達到99%以上。如今,生態林長勢良好,郁郁蔥蔥;乘坐京雄高鐵進入雄安時,兩側的生態廊道綠意盎然,賞心悅目。
滹沱河生態修復二期工程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承建的滹沱河生態修復二期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采取“適當留白、最小干預、有效引導”的方法,自我修復借助自然之力,對于現狀生長較好的植被能留盡留,同時注重表層土的收集利用,形成鄉土原生植被群落,讓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盡可能地保留原有林地的動植物多樣性,最終呈現出“花田草海、水上草原、大地景觀、鄉野田園”的河流生態廊道。
修復后的曹家坊廢棄礦山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鐵五院自2015年起承擔了北京市房山區曹家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勘察設計任務,該項目于2020年11月份成為北京市唯一入選國家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二批)十大典型案例的生態修復工程。
該項目通過固山體、防地災,圍堤堰、建洪渠,種植被、復生態等措施,使礦山逐步恢復了“綠水青山”本色。2019年底,該礦區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9.6%,林木綠化率提升至89.4%,草地面積增加約3.21萬平方米,多年斷流山泉恢復自流,水質達到國家地下水Ⅱ類標準,空氣質量在2019年實現“全年全部優良;特別是該地區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使礦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曹家坊礦區現有鳥類33科99種,植物100科370屬654種,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高質量的生態產品。
黛湖全景
在中國鐵建昆侖集團投資建設的重慶縉云山自然保護區,坐落著素有“中國藻類基因庫”的淡水湖泊——黛湖。黛湖總面積達6.5萬平方米,有已鑒定藻類植物100余種,占我國已有文獻記載的淡水藻類植物70%以上。隨著旅游開發和農家樂的無序發展,至21世紀,黛湖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被列為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項目。
2019年以來,昆侖集團聯合鐵五院、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等單位,對縉云山包括黛湖在內的17個子項目進行了生態修復。在工程設計之初,該公司確定了對違規農家樂做“減法”、對水系和植被做“加法”的理念,他們不僅科學劃定取棄土、砂石料場,避免施工對環境的二次破壞,還精心搭配花草樹木,使黛湖沿岸景觀更具觀賞性。今年“五一”黃金周,修復后的黛湖正式對游客開放,黛湖的水域恢復1.79萬平方米,修復保護區內及周邊生態50.4萬平方米,生態修復面積也達到57.7萬平方米,“生態綠肺”正煥發新生機。
增殖放流護生態 助力江河湖海生物保護
廣西邕寧水利樞紐
中鐵二十局集團承建的廣西邕寧水利樞紐工程,因大壩建成后上下游之間有5米的水位差,為了確保大壩建成后魚類能夠自由穿行,中鐵二十局建設者精心建造了長達400米的仿生魚道,為魚類洄游產卵打通生命專用通道。該項目首次在全國水利施工領域引入BIM技術,還獲得水利部質量A級評價并通過水利安全標準化認證,被評為廣西水利工程建設“文明工地”。
開展增殖放流生態保護活動
今年7月,中國鐵建港航局集團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在江蘇泰興七圩公用碼頭開展增殖放流生態保護活動,投放質量檢測合格和有檢疫證明的高規格魚苗68萬尾,為長江補充魚類生物資源,幫助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泰興港區七圩作業區公用碼頭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工程建設對生態影響,將碼頭設計為高樁梁板式碼頭,既不改變長江濕地的河床地形地貌和現有濕地環境,又不影響過水和水生生物的洄游。施工期間根據長江水位變化不斷調整施工方案,在水位低的枯水期全面大干,在水位上漲的汛期減少和限制水下作業,為魚類洄游留足繁育空間和時間;同時通過區域拋石,為10余種珍稀魚類提供產卵、附著和躲避敵害的生存環境,致力于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貢獻中國鐵建力量
亞吉鐵路吉布提段在臨時營地開建伊始,迎來了一群好“鄰居”——土生土長的野生狒狒,起初它們只用陌生的目光遠遠地眺望著。由于當地干旱燥熱,河道常年斷流,中國土木駐地員工就在附近的河道里為狒狒們挖設了集水坑,水坑成為了它們的主要飲水地。漸漸的,中土人與狒狒們和諧相處,狒狒們也不再懼怕,也在屋頂跳躍玩耍間見證了駐地一磚一瓦的建設。營地建成后,好“鄰居”還會時不時地回來探望,建設者也會拿著一些飯菜招待“鄰居”。在臨時駐地撤離前,狒狒們還來送行,揮手告別。
被妥善轉移的毒蝎
阿聯酋鐵路二期線路穿過沙迦酋長國米沙納德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內居住著大量珍稀物種,且多為夜行動物。為了做好識別和記錄,中國土木阿鐵項目部連續數周連夜對物種進行追蹤,將保護區內的動物都如數記錄和轉移。同時,為保護施工范圍內的牧豆樹(阿聯酋國樹,被譽為預防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生命之樹”),項目部聘請專業公司移植樹木,每移除一棵樹,都補種兩棵,筑牢防風沙的天然屏障。
珍稀樹種懸掛保護提示牌
鐵建國際玻利維亞魯里公路全長508.07公里,地處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其植被茂密、物種多樣,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肺”。其中,鮑魚果樹、橡木等2種珍稀樹種在項目沿線廣泛分布,項目管理團隊嚴格遵守當地法律,對珍稀樹種進行登記存檔,將15棵珍稀樹種懸掛保護提示牌,嚴禁砍伐。項目部還同動物保護公司簽訂動物保護合同,在項目全線開展動物保護、動物遷移和救護,標記出包括玻利維亞國家保護動物黑凱門鱷魚棲息地在內的28處地點。經當地動物保護部門審批后,采取群落整體安全遷移方案,遷移至水源豐沛的河道內。項目部還在環境保護區設置了3處供動物通行的通道,確保動物安全通行,守護“地球之肺”上生物群落的多樣性。
本格拉鐵路繞避卡梅亞國家公園
由中鐵上海院勘察設計的安哥拉本格拉鐵路全長1344公里,是21世紀中國在海外修建的最長鐵路,沿線經過諸多國家自然保護區。其中,卡梅亞國家公園是安哥拉第三大國家公園,于1975年建立,橫跨安哥拉四市,占地面積14450平方公里,園內棲息著羚羊、大象、獅、河馬、水牛、叢林山羊等多種大型動物。在工程設計過程中,中鐵上海院確立“以人為本、保護環境”的系統設計理念,根據鐵路工程實施的特點,把施工和運行階段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噪聲、固廢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評價,設計線路避繞自然保護區,預留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保護安哥拉的原始森林、天然植被和永久濕地。
圖文來源中國鐵建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