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省“智慧工地”建設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智慧工地”監管平臺,為打造“中國建造”標桿省份提供數字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保障。
作為杭州市高質量發展的“頭雁”,杭州市濱江區把數字經濟先發優勢不斷轉化為數字治理領跑優勢,圍繞“數字化”管理,聚焦“智慧工地”建設,創新研發了“平安工地一碼通”,構建起全時觸碰、全員參與、全程覆蓋的工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體系。
濱江區平安工地一碼通 圖片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
“全程零跑”高效服務惠企
政務服務改進一小步,便民惠民邁出一大步。近年來,濱江區全面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監管”“互聯網+協同辦公”,致力于“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濱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通過“平安工地一碼通”,打通信息壁壘,結“點”成“網”,實現數據資源全面共享、深度融合,讓企業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平安工地一碼通’是監管人員的‘監管碼’,更是參建企業的‘零跑碼’,可輕松辦理‘申請、登記、報告、咨詢’4大類36個事項,實現了審批不見面、辦事不用跑。”薛建華解釋說,“平安工地一碼通”應用面向政府、企業、工友、公眾4個群體,實現“一張表單申請、一個平臺聯辦、一次不跑辦成”的企業管理服務,包含“碼上辦”“碼上看”“碼上報”“碼上問”4大部分。
“‘平安工地一碼通’應用運行后,已經實現項目參建主體在建設過程中全程零跑,比如夜間施工審批事項,通過制度重塑、流程再造,企業無需跑兩三個部門辦一個事,辦件時間更是從兩三天縮減為平均5小時,深化了工程建設領域審批制度改革在施工階段的運用。”薛建華表示,“平安工地一碼通”把“企業辦事”變成“不算個事”,自運行以來,累計270個項目、850家企業、3600多名管理人員使用平臺辦理事項超15萬次,實現“一張表單申請、一個平臺聯辦、一次不跑辦成”。
▲“平安工地一碼通”登錄界面 圖片來源:中國建設報
“多跨協同”推進風險共治
“平安工地一碼通”最大的特點是“多跨協同”。平臺整合了14個部門的業務數據,各監管部門能夠共享執法信息、共治安全隱患,實現執法效能和治理能力的雙提升。
信息的“多跨協同”,將多維度的風險信息分析、預警、管控、處置整合在一個平臺內,實現了風險的全鏈條管理。管理的“多跨協同”,將政府監管部門、第三方機構、企業主體對施工現場風險隱患的排查治理信息匯集,形成風險共治,全面推動政府落實監管責任、企業履行主體責任。
“平安工地一碼通”不僅為政府監管部門所用,也為企業管理人員所用,企業管理人員在現場檢查發現的每一個隱患,系統會逐項編號并記載風險發現時和消除后的實時狀態。同時,系統實時統計、發布每個項目所有管理人員執行風險排查管理的工作狀態和績效。
▲ 通過平臺部署防汛準備工作 圖片來源:浙江省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
“五色賦碼”實現差異化動態監管
走進杭州市濱江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一張大屏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屏幕上,全區在建項目、施工進度、風險級別和投訴建議等通過圖表實時呈現,各項數據和監管情況一目了然。
在大數據基礎上,“平安工地一碼通”按照“一項目一碼、動態評價”的原則,以重大危險源為基礎,結合訪源治理、勞動保障、治安風險、火災風險、安全風險5個方面9個指標,形成了“平安工地五色分級治理體系”。
“平安工地五色分級治理體系”根據分級由高到低,對應“紅、橙、黃、藍、綠”五色分級狀態。領取施工許可證的項目可登錄系統自動生成“綠碼”,后續主管部門采集項目關鍵崗位到崗率、民工安全培訓、監督檢查風險評價、起重機械設備管理、危大工程管理狀態、社會監督評議等信息情況,歸入評價分類等級。
圖片來源:杭州發布
“平安工地一碼通”改變了政府部門傳統的監管方式,讓企業從“監管對象”轉換為“服務對象”,極大地改善營商環境。
它破解了部門之間信息數據流通阻塞的問題,打通數據“高速公路”,形成了行政執法一體化,對安全風險實現了全鏈條的管控。
2021年4月,濱江區智慧“平安工地”項目成功入選2020年浙江省“社會治理10大創新項目”,配套編制的《建設工地“一碼通”系統管理與服務指南》《智慧工地白皮書》《智慧工地評價標準》等已成為面向全省的標準規范,為浙江省建設工程監管數字化轉型提供濱江方案。
圖片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中國建設報等,侵刪。
聲明:此文來源于中國建設新聞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