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航運市場受全球經濟與航運周期影響,正處于深度調整恢復期,諸多新變化和新趨勢正逐步改變和顛覆當前國際航運的發展業態。其中,航運企業作為航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其命運與整個航運業的發展態勢息息相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為更好地應對航運新形勢,正如國際海事組織大使、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在2019首屆中國(東疆)航運產業周主題演講中所提及的,航運業企業要有四種氣質:要有抓住機會,“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要有“言不信者行不果”的風氣;要有制定國際規則的底氣;要有胸懷“達則兼濟天下”的大氣,方能推動中國航運企業在國際航運業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航運企業發展新環境
中國在歷史上便是一個航運大國,600多年前的鄭和下西洋揭開了中國航海的新篇章。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中國航運業也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航運業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與開辟者,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此時,中國的航運企業以銳不可擋之勢迅猛發展,出現了諸多優秀的航運企業和杰出航運企業家,帶領著中國航運業領跑世界,促使中國國際海運船舶占比世界商船隊總量持續攀升,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航運大國之一。然而,進入到2008年新一輪的航運低谷期,世界航運和經濟環境持續影響著航運企業的生存發展,諸多航運企業只能只身在夾縫中生存,諸多中小航運企業甚至面臨破產窘境。
然而,目前世界航運業的發展態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以集裝箱為例,國際集裝箱航運市場雖觸底反彈,但供需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首先,2018年全球集裝箱海運貿易出現小幅下滑,全年集裝箱海運量為2.01億TEU,年度增速降至4.5%,較2017年下降一個百分點。致使IMF下調經濟增長預期,集裝箱海運貿易量也出現小幅下滑。其次,在集裝箱航運市場的具體供需方面:第一,運量方面,2018年全球集裝箱海運量為2億TEU左右,同比增長4.5%,較2017年增速放緩。2018年全球集裝箱海運量總體保持增長態勢,但部分航線運量增速減緩。英國等部分歐洲國家經濟增長疲軟影響了遠東-歐洲航線的貿易運輸,相比2017年出現輕微下滑;南北航線海運量同比增長6.29%,運輸需求持續上漲。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活躍,帶動區域內航線運量保持較高增速,2018年海運量同比增長6.45%。第二,運力方面,全球集裝箱船總運力約2188萬TEU同比增長5%,新船交付量同比增長18%,其中,10000TEU以上的集裝箱船運力交付占比為82%,大型集裝箱船依舊為船舶交付市場的主力軍。
同時,中美貿易摩擦、貿易壁壘等進一步危及中國的航運企業發展,航運企業的發展前景堪憂。其中,美國不斷挑起對華經貿摩擦,在中美經貿磋商中出爾反爾、不講誠信持續對華提高關稅,損害多邊貿易體制權威、威脅全球經濟增長、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嚴重損害了中美兩國和全球利益,嚴重阻礙了中國航運企業與全球航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航運企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但是在諸多挑戰中也充滿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篇章,“一帶一路”“冰上絲綢之路”、自由貿易港建設給中國航運業發展帶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經貿模式轉變、智慧航運等都正在各個方面向航運業提出新的挑戰、創造新的機會。總之,中國航運業的發展也進入到新常態階段,航運企業家需轉變企業發展方向,推動航運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航運企業發展新問題
目前,國際航運市場環境充滿挑戰與機遇,然而,也給中國航運企業帶來了全新的問題,諸如,中國航運企業核心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不足,專業化人才相對短缺,優勢品牌缺乏,經營管理模式有待轉變等矛盾問題突出。“一帶一路”“冰上絲綢之路”等倡議也深刻影響著航運業中每個航運企業個體。航運業新發展趨勢、新問題的出現,成為航運企業值得關注的關鍵點。航運企業如何在世界航運市場中推動中國特色“交通強國”建設,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目前,我國航運企業數量不少,但組織規模大多較小,缺乏必要的創新能力。航運市場的發展已逐步向人工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智能化船舶、無人碼頭等成為未來航運發展的趨勢,但我國在其中諸多領域仍有所欠缺,智能化設備的應用范圍仍主要集中于大多數大型航運企業中,占比絕大多數的中小型航運企業并未有效地參與到新一輪的數字化、智能化革命中。核心競爭力不足,存在競爭力短板問題。在現實航運的許多領域,我國大多中小航運企業仍處于中、低端范疇中,在高標準的船舶建造技術、海工裝備制造技術、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事法律法規制定等方面,仍較領先的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跟跑制約著中國航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航運經營管理專業人才短缺,航運專業化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面臨航運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合理的突出現象。中小航運公司管理水平總體較低,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合作意識淡薄,存在一定的不規范競爭現象,導致航運企業經營管理粗放,且缺乏必要的標準服務規范,難以提供規范化、高質量的運營服務,未充分形成獨一無二中國航運合作管理模式。
同時,縱觀各個行業,成功的企業都離不開特色的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家,企業家創新、冒險、誠信的氣質使得各行各業涌現出領頭羊式的企業。航運企業家作為整個航運企業的靈魂,需從根本上轉變航運企業生產經營理念,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策略。然而,就目前航運企業家的“氣質”還存留一定的固化與遺失現象,海洋文化或海洋意識提倡的是一種開放、創新、冒險、競爭的精神,現代的航運企業家似乎對其有所脫離,顯得“氣質”不足。因而,對于航運企業家來說,“走出去”需要強化海洋意識,一系列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如果只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就會落后,即使有再好的機遇,都會擦肩而過。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冰上絲綢之路”等關乎航運的國家戰略思想,與海洋文化或是海洋意識提倡的開放、創新、冒險、競爭的精神異曲同工、不謀而合,所以我國航運企業能成功的首要任務就是深入貫徹國家海洋戰略思想,強化海洋意識,培養海洋文化,用海洋意識來重塑我國航運企業家精神。
針對具體的中國航運企業,現代中小航運企業家依據自身航運經驗提供航運決策的模式仍會主導著中小航運企業的發展,在航運綜合國際化競爭中,仍心存顧慮,不夠敢拼敢冒險,缺少一定的胸懷國家海洋事業的精神,資本融資與小農思想限制著航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正因如此,航運企業家“氣質”的缺失,導致航運企業缺乏必要的創新能力、缺少核心競爭力、缺失特色航運品牌。航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企業文化缺失成為新時代的航運業突出問題。
總之,航運業作為與世界聯系最為密切的行業之一,在現如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充滿機遇與挑戰。中國航運及其相關企業出現了一定的新問題與新矛盾,新貿易形勢促使航運發展出現新路徑,新航運技術主導催生航運新模式的出現,未來,航運企業提供的新航運服務也必然會出現新問題,航運企業如何著手應對,才能成功化解危機將是每一個企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航運企業發展新對策
企業家作為企業的靈魂人物,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未來發展,在國內外諸多行業中,不乏也出現了諸多旗幟鮮明的企業家,他們獨特的氣質影響著企業員工,帶領著企業走向了成功。在現代航運復雜多變的大環境下,面對現實航運企業的典型突出矛盾,航運企業管理經營者作為航運企業發展的領頭者值得深思其內在涵義,做出相對應的改變,實現新時代“交通強國”建設。
因而,正如國際海事組織大使、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所講的,中國航運業企業要加大四種“氣質”提升,要有抓住機會,“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要有“言不信者行不果”的風氣;要有制定國際規則的底氣;要有胸懷“達則兼濟天下”的大氣。練就“新氣質”,是航運企業家未來跟隨時代發展的主方向。
第一,“勇氣”。在提升核心創新力與競爭力中,中小航運企業的管理者要有勇于開拓、敢于進取的氣質,著重提升航運企業的核心能力,積極參與航運數字化與智能化革命,深度挖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國航運企業。不畏懼國際外部環境的艱難險阻,積極追尋國家海洋戰略的總體部署要求,與“一帶一路”“冰上絲綢之路”等國家倡議相協調,敢打敢拼走出適合航運企業發展的中國道路。
第二,“風氣”。在參與世界航運市場的過程中,中國航運企業要誠實經營、合作共贏,樹立誠實友善服務宗旨,在參與世界航運市場的進程中提升服務品質,推動世界航運的健康有序發展。以開放的姿態接納并融入國際多樣化航運市場,秉承“尊重對方的政治立場和道路選擇”的原則,做到不干涉不強求,營造出一種平等自主和平共處的企業文化。直面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的文化差異,求同存異,重視航運企業合作共贏價值,在互利共贏合作的基礎上尋求企業文化的契合點,促進雙邊或多邊的市場對接、機制對接和產能對接。
第三,“底氣”。面對貿易爭端摩擦與海事司法的阻礙時,要秉持大國風范與強國氣質,以合作、開放、協商的宗旨參與到其中,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海事法律的規則制定中,提供中國智慧解決世界問題。積極提倡一種建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的合作化競爭模式,以互利共贏的企業文化理念引領航運企業對外合作,拓寬航運企業合作區域和領域,擴大中國航運企業影響力,參與到海事規則、規矩的制定中,實現“交通強國”建設的宏偉目標。
第四,“大氣”。中國航運企業的發展不僅關乎中國航運業的發展,更關乎中國交通事業與世界航運的發展,中國航運企業家要有“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不只為自身企業經營效益考慮,更加著重思考中國特色“交通強國”建設,進而推動世界航運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國際航運市場正處于深度的調整恢復期,中國航運業發展進入到新常態階段。航運業的發展充滿未知與挑戰,然而,“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產生變,航運業企業家面臨新變化,要求催生“新氣質”的產生,中國航運企業家要繼往開來,勇于面對風險挑戰,緊抓時代發展機遇,煉氣質,揚帆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