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能源電力工程領域的“國家隊”和排頭兵,中國能建發揮智庫咨詢、科技創新、工程服務、產業投資等領域優勢,爭當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先行者和主力軍,為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貢獻能建之智、能建之為、能建之力,用具體行動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奮力譜寫低碳新時代的綠色發展之歌。
科技創新,推動能源綠色發展
多年來,中國能建發揮智庫力量,力爭在電力規劃、新能源消納等領域做好規劃引領,為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綠色低碳發展提供能建方案;在儲能、氫能、碳捕集等綠色能源技術領域攻克和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實現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貢獻能建之智。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前不久,中國能建切實響應國家號召,發布《踐行碳達峰、碳中和“30·60”戰略目標行動方案(白皮書)》,明確踐行國家雙碳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擲地有聲,中國能建發出踐行雙碳的行動方案。這份自信,源自企業多年來積累的電力規劃與設計底蘊。
四川省首個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四川天明電廠2×100萬千瓦新建工程實現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設計排放濃度實現超低排放,每標方分別小于3.5毫克、23.8毫克和23毫克
“十三五”時期,中國能建緊抓牽頭承擔能源、電力“十三五”規劃研究的契機,為應對棄風、棄光問題積極開展促進新能源消納相關課題研究,為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堅實的研究支撐。
在區域規劃上,服務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青海等能源大省,開展以新能源為主的綜合能源基地規劃研究,探索不同地區新能源發展方式。
這份自信與擔當,源自企業的核心技術實力。
中國能建擁有太陽能熱發電、海上風電、清潔燃煤發電、儲能、氫能研究、碳捕集等方面技術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轉化標桿效果成效顯著。
亞洲首個多技術開放國際碳捕集技術測試平臺——廣東碳捕集測試平臺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約2萬噸
聚力主業,助推能源行業低碳變革
創造了無數個“中國/世界之最”,一座座清潔高效的綠色能源標桿工程,是中國能建用勤勞和智慧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踏出來的扎實腳印。
綠色能源來自綠色工程。中國能建深耕能源電力建設主業,以技術創新、綠色生產、大力發展新能源為引擎,助推能源建設低碳變革,為行業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能建之為。
在綠色施工方面,中國能建堅守環境保護紅線,編制發布《創建綠色施工示范項目工作指南》,優化施工方案,治理粉塵、噪聲、廢渣、廢水取得顯著成效。
在節能減排方面,中國能建大力推動節能技術創新和環保技術改造,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中國能建所屬水泥公司,不斷推進環保技術改造,累計淘汰落后產能425萬噸,實現粉塵超低排放,有效控制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近五年,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下降5.3%,榮獲“2020年度環境社會責任企業”稱號。
拓展綠色產業,實力守護綠水青山
國土綠化行動是我國增加碳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環。
中國能建積極參與國土綠化行動,將生態環保綠色產業納入公司主營業務,積極參與水環境治理、土壤修復、污土污泥治理、鄉村綠化等建設,為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貢獻能建之力。
在水環境治理領域,中國能建發揮水環境治理聚焦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擁有國內為數不多的地表水四類標準污水處理廠,運行穩定的先進工藝和智能化管網信息管理系統,在污水深度處理、水環境修復、智慧水務等領域研究和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成功應用于雄安新區、海南海口、北京通州等項目中。
海口鴨尾溪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水處理能力設計規模達300萬噸/日
在生態建設方面,中國能建發揮專業優勢,主動承擔實施生態修復項目,推動生態保護,讓祖國河山更美。
在在湖北武穴市,中國能建以PPP模式參與建設的市政道路及礦山生態修復、江河湖連通治理工程,將長江沿岸33公里道路建成綠化景觀長廊及沿線12座及周邊的共36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在浙江金華,參建的浙江金華土地整治項目,為生態友好型循環農業綜合利用開發開辟了新路徑。
圖文來源: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