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實施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服務功能逐步增強;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極大緩解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壓力,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筑。
一條玉帶般的天路從漫漫黃沙與荒蕪戈壁中蜿蜒伸向天邊,這就是目前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北)京新(疆)高速公路,國家公路網編號為G7。
從空中俯瞰,這段公路恍若一條黃沙中的綠色飄帶,公路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秉持著“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理念。把保護沙漠生態環境,落實在了施工生產的點點滴滴。
62處通道 保障野生動物通行
新疆北部大片荒漠地區,分布著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
資料顯示,普氏原羚全身黃褐色,臀斑白色,僅雄性有角,雙角角尖相向鉤曲。普氏原羚棲息于山間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帶,以數頭或數十頭為群,冬季往往結成大群。由于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環境惡化,該物種的數量下降,分布區范圍銳減。
對普氏原羚的保護,是京新高速梧木段施工過程中關注的重點。
“梧木段途經區域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恢復難度大,因此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至關重要。”中國鐵建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一院)京新高速項目總工程師王曉智說。
據王曉智介紹,鐵一院設計團隊在選線時,盡量避開環境敏感區,如果避不開,也會采取嚴格措施,最大可能地保護環境。
為方便相關區域動物遷徙,鐵一院在梧木段全線共設計了62處動物遷徙通道,其中包括兩處鐵路橋在最上方、動物遷徙通道位于中間、高速公路在最下方的三層立體交叉通道。
施工涉及的棄土,在開挖使用后,均要求原貌恢復。“公路施工時,需建設施工便道、預制場、拌和站、棄土場以及施工營地等,這需要占用臨時用地。公路建成后,這些臨時用地要復墾并恢復原貌。”王曉智說,大石頭隧道是梧木段唯一一座隧道,挖掘山體產生的棄渣超過15萬立方米。施工人員把棄渣進行加工后,大部分用于路基填筑,剩余部分用于服務區場地建設。
▲G7京新高速伊吾-巴里坤段為牲畜轉場和野生動物遷徙修建的通道
施工+生態保護 同步進行中
新疆地區風沙天氣頻繁、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缺水,生態環境脆弱,一草一木極為珍貴。施工和生態保護同步進行,貫穿中鐵二十二局京新項目建設始終。
為節約每一滴水,工地設置了三級沉淀池,將拌和站及預制場廢水經過沉淀凈化后統一收集,用于施工現場灑水降塵和種植草皮;
為減少對戈壁砂的擾動,工地采取最嚴厲的土地資源保護措施,其中一條就是立“環保樁”,把施工車輛的行車便道嚴格限制在界定線內;
為不影響野生動物和牧群的生活、遷徙,項目部先行施工完成了多座動物通道,并設置野生動物飲水點,保障了小動物們的安全通行。
嚴苛的環保措施,保持了施工場地良好的生態,也吸引小動物們紛紛前來“做客”。
2020年4月的一天,一只憨態可掬的小羊誤闖進了一工區。職工們發現后一邊與當地森林公安部門聯系,尋求專業救助,一邊精心地給小羊準備食物清水。
小羊從最初的膽怯逃避,到與職工“親密”接觸,后來竟慢慢變成了工地的一員。
“后經森林公安人員確認,這只小羊正是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公安人員當場對項目部保護野生動物的行為給予了表揚。”中鐵二十二局京新項目負責人高飛說。
▲ 2020年12月30日,一群野生馬鹿在G7京新高速伊吾-巴里坤段公路邊覓食
留下一條生態大道 締造一個美麗傳說
京新高速阿盟段地處內蒙古阿拉善,全線穿越戈壁沙漠無人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數量極少的植被一旦破壞,恢復起來十分緩慢。
為此,建設者始終將保護阿拉善脆弱的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提出“在美麗的阿拉善大地,除了留下一條康莊大道、一段美麗傳說和一腔深情厚誼外,不留下一絲來過的痕跡”的環保思想。
施工單位在建設過程中,將辦公區、生活區、工地試驗室、各類臨時設施、水土和環境保護設施等全部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嚴格控制臨時用地面積,把地處戈壁沙漠深處的高速公路當作繁華都市的市政工程施工和管理。
針對沙漠路段特殊的地質條件,施工者還專門設計了填充式的防風沙袋,由一個個1平方米的方格組成,沙袋采用耐寒耐曬的材質進行了獨特設計,至少可以保持20年的時間。為了更好固定公路沿線的流沙,還在沙袋的網格內種植了適用于沙漠地區生長的植被。
京新高速橫貫東北、華北、西北,全長2768公里,連接五省(區)一市是一條新的出疆陸路大通道。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可持續發展公路,一條經過精心孕育的生態小康路正在不斷成長,從內地延伸到邊疆,更延伸到沿線各族人民群眾心中。
內容來源:科技日報、新華社客戶端、中國交通報、中國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