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享受高鐵帶來的舒適和快捷,而在我國西南地區,有一條普速鐵路,經過50余年風雨,歷久彌堅。
成昆鐵路,全長1083公里,曾開創18項中國鐵路之最。
通車已半個世紀,成昆鐵路的傳奇仍在繼續。
1958年,成昆鐵路建設啟動。建設者們創造出功垂千秋萬代的業績,譜寫出新中國筑路史上的壯烈詩篇。
為了跨越地形障礙,全線建有橋梁991座,總延長106.1公里,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橋113座;開鑿隧道427座,總延長344.7公里,其中3公里以上的長隧9座,橋隧比達41.6%。
1083公里,30多萬人參建,2000多人犧牲。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隨著成昆鐵路運量漸趨飽和,增建復線提上日程。
2010年1月,成昆鐵路復線破土動工,預計2023年全線通車。通車后,成都至昆明列車全程耗時將從18小時壓縮至7小時左右,將大幅提升西南地區鐵路運輸能力。
9月15日,成昆復線峨眉至燕崗雙線開通
綠色交通 沿“一帶一路”走出去
從藏羚羊到長頸鹿,從青藏鐵路到蒙內鐵路,野生動物與中國建設項目共生共存、美美與共。
2020年4月29日在肯尼亞內羅畢拍攝的彩虹下的蒙內鐵路
蒙內鐵路是肯尼亞自1963年獨立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是肯尼亞“2030年遠景規劃”旗艦項目,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早期收獲,鐵路全長592公里,從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出發,經首都內羅畢,到達位于蘇蘇瓦的奈瓦沙內陸集裝箱堆場。
由于蒙內鐵路穿越內羅畢國家公園和察沃國家公園,且后者為肯尼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蒙內鐵路建設對野生動物和環境的影響一度引發當地環保人士的廣泛關注。
2019年12月22日,羚羊在肯尼亞內羅畢國家公園內活動
“蒙內鐵路建設的設計過程中,我們針對環境影響采取一系列措施,借鑒荷蘭A50公路、德國B38公路,以及中國青藏鐵路的設計經驗。”時任中交鐵道總院蒙內鐵路設計總工程師張景橋說。
青藏鐵路
從位置、寬度和高度等多方面匹配當地野生動物的實際情況,修建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
采取“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方法,在鐵路沿線構建了一道長達700余公里的“綠色長廊”。
蒙內鐵路
全線共設置大型野生動物通道14個、橋梁79座。所有橋梁式動物通道凈高均在6.5米以上,長頸鹿不用低頭即可通過。
注重保護蒙巴薩紅樹林濕地公園的紅樹林,盡可能減少砍伐,預埋多處過水管涵,保證紅樹林正常生長。
2017年2月22日,在肯尼亞察沃國家公園附近,一匹斑馬經過蒙內鐵路野生動物通道。
野生動物與中國基建工程“交朋友”,正是中國工程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動體現。
從青藏鐵路到蒙內鐵路,中國工程建設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高,環境保護經驗不斷豐富。
大國重器 創新制造
超級工程的誕生,“大國重器”功不可沒。以科技創新引領制造業走向產業鏈、價值鏈上游,成為打造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以盾構機為例,鐵建重工充分利用中國鐵建長期積累的施工技術和經驗,通過構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持續創新”的自主創新體制,推動國產盾構機打破國外企業壟斷,完成了從技術到市場全面主導的歷史性轉變。
從大小維度,推動盾構機從6至8米直徑,向15米以上超大直徑領域邁進,實現了國產盾構機從0.5米到23米直徑全覆蓋;從技術維度,從水平、豎井、斜井掘進,到多模式結合、異型斷面,盾構機形成了包括3種掘進方向的8大系列、130余類產品;從市場維度,高附加值產品快速搶占高端市場,國產盾構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攀升到90%以上,并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京華號”盾構機吊裝刀盤
集中力量創新攻關,中交集團提出緊緊圍繞大交通、大城市和江河湖海等領域,在長大橋隧、疏浚技術與裝備、多年凍土道路、浮式隧道、海岸帶修復與流域保護治理等方面,充分發揮國家級平臺作用。
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彤宙表示:“在長期的科研攻關和創新創造中,我們自主研發的沉管隧道裝備用在了港珠澳大橋上,還有亞洲最大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超大直徑的盾構機‘天和號’。這些都填補了國內一些技術空白,打破了國際壟斷,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
左:世界首創自航式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 右:國內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運河號”
披荊斬棘,跨越萬水千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建設者們將繼續奮斗、勇往直前,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類社會進步,貢獻力量和智慧。
圖文素材來源:新華非洲、人民旅游、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