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已得到了有效保護。
筑就多樣生物美麗家園,央企以初心致匠心,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生。
精心守護“魚米之鄉”
中交三航太湖隧道項目位于“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太湖。
▲ 太湖隧道全景航拍圖
為守護太湖的水美,魚蝦肥,工程采用四倉流水作業施工模式,最大程度減少對太湖水域生態的影響。
▲“四倉流水作業”模式最大化降低對水體流動影響
每年初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鳊魚、鳙魚、鰱魚等魚苗84噸,螺螄、河蜆等底棲動物40噸,為太湖注入新生力量。
在恢復生態上,積極開展藍藻整治,利用魚類濾食藻類抑制藻類過快生長,更有效地凈化太湖水源。
飛行的“考察團”
每年候鳥遷徙,大批遺鷗、黑嘴鷗、紅胸秋沙鴨、翹鼻麻鴨等飛臨至天津市濱海新區。
為了迎接這批“考察團”,天津生態城水閘項目每天做好現場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海洋保護等定期組織“護候鳥”活動。
還在北大堤候鳥集中覓食地點設置防護欄桿,在人員密集地段張貼保護候鳥宣傳標語,常態化宣貫護鳥知識。
400公里外的江蘇,盱眙縣第二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鳥類“考察團”每天光顧濕地項目叫喚幾聲,為水質頻頻點贊。
一路向南,海口市江東新區起步區水系(道孟河、芙蓉河)綜合治理工程(示范段),小野鴨在河中嬉戲,美麗的環境讓它“羽翼漸豐”。
高原上的“原住民”
除了天上飛的、水里游的、陸地上走的自然也不會缺席。
海拔3700米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久馬高速項目,依舊是凜冽寒風,牦牛們正享受著精心為它們準備的美味。
中交一航局項目部制定環水保專項工作方案對揚塵污染、水污染、生活及建筑垃圾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人員活動、施工噪音等對牦牛的影響。
▲技術員測量草皮堆放長度,身后就是牦牛和草場
為了牦牛通行方便,項目部多次現場勘探,將設計中的天橋改為涵洞施工,不僅方便牦牛通行,還節約了項目施工成本。
在唐山全域治水項目,馬兒家族在河邊吃草。中交一航局的建設者依托冷口沙河現有堤防對右堤堤頂路進行路面鋪設,大堤兩側進行綠化種植,保護冷口沙河的樹木花草生態環境。在不久的將來,這里還會成為田園旅游新路。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央企基建力量。
圖文素材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能建、中交一航、中交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