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記者從長江航運科技創新工作推進會上獲悉:近年來,長航局系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自籌研究經費超過2.5億元,實施科研項目1100余項,在運輸組織、航道整治、船型標準、樞紐通航、信息服務與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關鍵技術上均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為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科技動力。
據悉,“十一五”以來,長航局逐步健全完善長江航運科技創新體系,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加強重大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建設,先后組織實施了以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長江黃金航道整治技術研究與示范”、交通運輸部重大科技專項“黃金水道通過能力提升技術”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項目。這些項目成果投入應用后,有效轉化成為了現實生產力,優化了生產模式,降低了基層一線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較好地解決了制約長江航運發展的重大性、關鍵性難題和生產一線的痛點、急需問題。
據長航局副局長聞新祥介紹,獲得2018年度“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的“國家黃金航道擴能工程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成果,在荊江航道整治工程、南京12.5米以下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和長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應用,并推廣到西江長洲樞紐等黃金水道擴能工程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顯著;長江航道新開工整治工程BIM技術應用率達100%;第三代無人測量船在長江干線推廣應用,無人機項目在武漢橋區水域海事立體監管和長江航道綜合快速一體化測量中得到示范應用;國內首艘6000方全電力驅動自航耙吸挖泥船投用,長江上第一艘18米級純電動公務船舶下水等。
同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近年來也在長江航運領域也得到廣泛應用,催生出了電子航道圖、數字航道、電子巡航、電子簽證、綜合調度、遠程申報、船舶動態監控、應急指揮等信息化建設成果,成為改造提升傳統長江航運、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有力支撐。目前,長江電子航道圖已經全線聯通運行,APP下載量已達4.3萬人次。北斗系統在長江航運逐漸推廣應用,已有132艘公務船舶、3230座航標已安裝北斗終端。國產化VTS設備在長江江蘇段、三峽段等400多公里河段得到應用等。
聞新祥表示,下階段,長航局將與各方加強合作、攜手共進,協同創新,共同做好長江航運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到2025年基本建成適應長江航運現代化建設和服務沿江經濟社會、流域百姓需要,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讓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長江航運發展的第一動力和強大支撐。